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粒子物理学简介 | 第11-13页 |
1.2 标准模型 | 第13-15页 |
1.3 量子色动力学理论 | 第15-19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第2章 重夸克偶素物理和NRQCD因子化方法 | 第20-32页 |
2.1 重夸克偶素 | 第20页 |
2.2 重夸克偶素物理 | 第20-21页 |
2.3 NRQCD简介 | 第21-25页 |
2.3.1 速度标度律 | 第22-23页 |
2.3.2 NRQCD拉氏量 | 第23-24页 |
2.3.3 NRQCD因子化方法 | 第24-25页 |
2.4 NRQCD方法取得的成功及遇到的挑战 | 第25-32页 |
2.4.1 NRQCD取得的成功 | 第25-29页 |
2.4.2 NRQCD因子化方案面临着实验的挑战 | 第29-32页 |
第3章 e~+e~-→ J/Ψ+LH中J/Ψ产生的相对论修正和QCD修正 | 第32-40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2页 |
3.2 相对论修正的计算过程 | 第32-38页 |
3.3 误差分析 | 第38-40页 |
3.3.1 B工厂下误差分析 | 第38页 |
3.3.2 近阈能区下误差分析 | 第38-40页 |
第4章 反应e~+e~-→J/Ψ+LH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9页 |
4.1 J/Ψ产生的数值结果 | 第40页 |
4.2 结果讨论 | 第40-49页 |
4.2.1 B工厂能区下计算结果 | 第40-41页 |
4.2.2 近阈能区中J/Ψ的产生截面 | 第41-46页 |
4.2.3 B工厂能区内和阈值为4.6~5.6 GeV附近共同限制下的长程矩阵元 | 第46-4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