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5-22页 |
0.1 概述 | 第15页 |
0.2 标准模型简介 | 第15-18页 |
0.2.1 轻子和夸克 | 第15-17页 |
0.2.2 相互作用力 | 第17-18页 |
0.3 Ψ(3770)共振态和D介子 | 第18-20页 |
0.3.1 Ψ(3770)共振态 | 第18页 |
0.3.2 D介子的发现 | 第18-19页 |
0.3.3 D介子的衰变 | 第19-20页 |
0.4 论文选题 | 第20-21页 |
0.5 论文结构 | 第21页 |
0.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1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和北京谱仪-Ⅲ | 第22-32页 |
1.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 | 第22-24页 |
1.2 北京谱仪-Ⅲ | 第24-30页 |
1.2.1 束流管 | 第25页 |
1.2.2 主漂移室 | 第25-26页 |
1.2.3 飞行时间计数器 | 第26-27页 |
1.2.4 电磁量能器 | 第27-28页 |
1.2.5 μ子鉴别器 | 第28-29页 |
1.2.6 超导磁体 | 第29页 |
1.2.7 触发判选系统 | 第29-30页 |
1.2.8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 | 第30页 |
1.3 离线数据分析系统 | 第30-3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2章 D~+→K~Oμ~+v_μ分支比的测量 | 第32-84页 |
2.1 数据和Monte Carlo样本 | 第32-33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3 事例选择 | 第34-37页 |
2.3.1 带电径迹的挑选 | 第34-35页 |
2.3.2 好光子的挑选 | 第35页 |
2.3.3 粒子的鉴别 | 第35页 |
2.3.4 π~0介子的挑选 | 第35页 |
2.3.5 用π~-π~-重建K~0_S介子 | 第35-36页 |
2.3.6 用π~0π~0重建K~0_S介子 | 第36-37页 |
2.4 单标记D-介子 | 第37-41页 |
2.4.1 单标记D~-介子的重建 | 第37-40页 |
2.4.2 单标记D~-介子的重建效率 | 第40-41页 |
2.5 D~+→K~0μ~+v_μ的事例数 | 第41-52页 |
2.5.1 D~+→K~0μ~+v_μ事例的挑选 | 第41页 |
2.5.2 选择条件的优化 | 第41-44页 |
2.5.3 D~+→K~0μ~+v_μ的U_(miss)发布 | 第44-45页 |
2.5.4 D~+→K~0μ~+v_μ的背景分析 | 第45-47页 |
2.5.5 U_(miss)分布的拟合 | 第47-49页 |
2.5.6 数据与Monte Carlo的比较 | 第49-52页 |
2.6 衰变分支比的测量 | 第52-79页 |
2.6.1 D~+→K~0μ~+v_μ的重建效率 | 第52-53页 |
2.6.2 效率修正 | 第53-54页 |
2.6.3 分支比的计算 | 第54-56页 |
2.6.4 系统误差 | 第56-79页 |
2.7 Г(D~0→K~-μ~+v_μ)/Г(D~+→K~0μ~+v_μ)的测量 | 第79-80页 |
2.8 Br(D~+→K~0μ~+v_μ)/Br(D~+→K~0e~+v_e)的测量 | 第80页 |
2.9 I/O检查 | 第80-83页 |
2.10 总结 | 第83-84页 |
第3章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