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小学初段随班就读学生语、数课程的调整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1 绪论第10-27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关系第10-11页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取得的成绩第11页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6页
     ·研究的目的第12-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5页
     ·对随班就读学生课程的研究第16-19页
     ·国外对普通课程调整的尝试及评价第19-21页
     ·对课程调整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第21-25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2 研究方法和构思第27-31页
   ·研究方法第27-28页
     ·文献调查法第27页
     ·访问和问卷调查法第27页
     ·经验总结法第27-28页
     ·比较研究法第28页
     ·个案研究法第28页
   ·研究构想与思路第28-31页
     ·取得临床资料第28-29页
     ·文献整理第29页
     ·形成普通课程评估表第29页
     ·调整语、数课程第29页
     ·搜集建议和意见第29页
     ·修改课程评估表第29-30页
     ·试用课程评估表第30-31页
3 研究过程第31-61页
   ·关于随班就读课程调整的理论基础第31-36页
     ·共性与个性的理论第31-32页
     ·最近发展区理论第32页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第32-33页
     ·因材施教理论第33页
     ·多元智力理论第33-35页
     ·个别化教育理论第35-36页
   ·课程调整的准备阶段第36-43页
     ·调研阶段第36-38页
     ·确定待调整的课程,分析课程,形成课程评估表第38-43页
   ·课程调整的实施阶段第43-48页
     ·确定课程调整的标准第43-46页
     ·调整形成课程评估表第46-48页
   ·课题调整的试用和修改阶段第48-61页
     ·修改课程评估表第48-49页
     ·对个案试用调整后的课程评估表第49-59页
     ·再次修改课程评估表第59-60页
     ·调整课程的应用第60-61页
4 总结与讨论第61-66页
   ·研究成果第61页
     ·总结课程调整的标准第61页
     ·形成小学初段随班就读语文、数学调整后的课程第61页
   ·通过课题研究得到的经验第61-63页
     ·了解到目前一线学校在处理学生课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第61-62页
     ·分析了各国对融合教育课程的确定,总结了主要对课程调整的标准第62页
     ·提升了和普通班级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第62-63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第63-64页
     ·在确定课程调整标准方面还存在不足第63-64页
     ·对语文、数学课程的分析经验不够第64页
     ·根据标准去调整课程方面还存在不足第64页
   ·展望第64-66页
     ·开发课程评估软件第64-65页
     ·运用此课程标准调整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课程第65页
     ·通过多种措施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 A第69-70页
附录B第70-89页
附录C第89-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影响
下一篇:重庆市主城区小学校本课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