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1 文献概述 | 第15-34页 |
1.1.1 SoHo衔接蛋白家族简介 | 第15页 |
1.1.2 SoHo家族蛋白的主要结构特征 | 第15-17页 |
1.1.3 ArgBP2/nArgBP2蛋白组织分布 | 第17-18页 |
1.1.4 ArgBP2/nArgBP2所介导的蛋白连接与生物学功能 | 第18-20页 |
1.1.5 智力障碍及其病因 | 第20-24页 |
1.1.6 智力障碍相关基因具有细胞分子机制的重叠性 | 第24-25页 |
1.1.7 神经突触异常可能是神经发育性疾病机制的焦点 | 第25-28页 |
1.1.8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系统与智力障碍 | 第28-34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4-36页 |
第二章 nArgBP2在大脑的表达分布和亚细胞定位 | 第36-58页 |
2.1 前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7-4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9-4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5-57页 |
2.3.1 Sorbs2NSE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45-48页 |
2.3.2 神经元特异的外显子(NSE)的功能研究 | 第48-49页 |
2.3.3 nArgBP2高水平表达在成年小鼠大脑皮层、杏仁核和海马齿状回 | 第49-54页 |
2.3.5 nArgBP2在树突生长椎与树突棘与F-actin共定位 | 第54-56页 |
2.3.6 nArgBP2表达在兴奋性突触而不是抑制性突触 | 第56-57页 |
2.4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三章 Sorbs2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与分析 | 第58-68页 |
3.1 前言 | 第58-59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9-6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0-66页 |
3.3.1 Sorbs2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 | 第60-63页 |
3.3.2 Sorbs2基因敲除小鼠大脑形态结构分析 | 第63-66页 |
3.4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Sorbs2 KO小鼠在发育过程中树突树和树突棘的形态学分析 | 第68-86页 |
4.1 前言 | 第68-6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9-7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2-84页 |
4.4.1 nArgBP2蛋白表达在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末端 | 第72-73页 |
4.4.2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hSyn1-EGFP-P2A-EGFP的构建 | 第73-76页 |
4.4.3 Sorbs2基因对海马齿状回成年颗粒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76-79页 |
4.4.4 全脑单细胞分辨水平的标记方法 | 第79-80页 |
4.4.5 Sorbs2基因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发育的影响 | 第80-84页 |
4.5 讨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Sorbs2基因敲除小鼠的电生理分析 | 第86-99页 |
5.1 前言 | 第86-88页 |
5.2 Sorbs2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海马齿状回DG区突触传递的突触后缺陷 | 第88-95页 |
5.2.1 实验动物 | 第8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8-91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91页 |
5.2.4 实验结果 | 第91-95页 |
5.3 Sorbs2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正常的DG突触可塑性 | 第95-96页 |
5.3.1 实验动物 | 第95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95页 |
5.3.3 实验结果 | 第95-96页 |
5.4 讨论 | 第96-99页 |
第六章 Sorbs2基因敲除小鼠的行为学分析 | 第99-126页 |
6.1 前言 | 第99-100页 |
6.2 实验动物 | 第100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00-108页 |
6.3.1 运动能力分析之旷场实验 | 第100-101页 |
6.3.2 高架0型迷宫 | 第101-102页 |
6.3.3 听惊跳反射和惊跳前脉冲抑制 | 第102页 |
6.3.4 PPI测试实验 | 第102-103页 |
6.3.5 五孔视觉空间注意力测试 | 第103-104页 |
6.3.6 新异物体识别 | 第104-105页 |
6.3.7 条件性恐惧实验 | 第105-107页 |
6.3.8 Morris水迷宫实验 | 第107-108页 |
6.4 数据分析 | 第108-109页 |
6.5 结果 | 第109-124页 |
6.5.1 基本运动能力与焦虑情绪的行为学分析 | 第109-110页 |
6.5.2 感觉运动门控功能的行为学分析 | 第110-111页 |
6.5.3 与类ID疾病缺陷类似的行为学分析 | 第111-119页 |
6.5.4 海马DG区特异的行为学分析 | 第119-124页 |
6.6 讨论 | 第124-12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5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4页 |
后记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