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2.1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1.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3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5页 |
2.2 讨论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从众心理 | 第15-16页 |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2.2.3 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3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治理分析 | 第18-24页 |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 | 第18-20页 |
3.1.1 事件的起因 | 第18页 |
3.1.2 事件的发酵 | 第18-19页 |
3.1.3 事件的化解 | 第19-20页 |
3.2 基于从众心理的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心理分析 | 第20-22页 |
3.3 G学院对事件的危机应对分析 | 第22页 |
3.4 G学院对事件的治理分析 | 第22-24页 |
4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经验与不足 | 第24-28页 |
4.1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有效经验 | 第24-25页 |
4.1.1 逐步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第24-25页 |
4.1.2 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的收集和研判 | 第25页 |
4.1.3 逐步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队伍建设 | 第25页 |
4.2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不足 | 第25-28页 |
4.2.1 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治理的认识不足 | 第25-26页 |
4.2.2 高职院校管理者对网络的作用认识不足 | 第26页 |
4.2.3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体系不健全 | 第26-28页 |
5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欠缺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5.1 政策方面的原因 | 第28页 |
5.2 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28-31页 |
5.2.1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策、制度缺乏 | 第29页 |
5.2.2 网络监管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 第29页 |
5.2.3 学校管理服务体系制约 | 第29-30页 |
5.2.4 网络道德教育面临困境 | 第30-31页 |
5.3 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31-33页 |
6 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对策 | 第33-41页 |
6.1 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6.1.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 第33页 |
6.1.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3-34页 |
6.1.3 坚持开放沟通的原则 | 第34页 |
6.1.4 坚持统一协调的原则 | 第34页 |
6.2 充分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34-35页 |
6.3 构建合理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体系 | 第35-41页 |
6.3.1 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事前防范预警 | 第36-37页 |
6.3.2 财力上充分支持,建立完善事前监测系统 | 第37-38页 |
6.3.3 管理上学生参与,完善事中应对与处置队伍 | 第38-39页 |
6.3.4 态度上积极面对,开展事后的恢复和重建 | 第39-41页 |
7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