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主要创新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8-39页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31页 |
2.1.1 分工和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21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1-28页 |
2.1.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8-31页 |
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发展模式 | 第31-37页 |
2.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 第31-32页 |
2.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 第32-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和实证研究 | 第39-66页 |
3.1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 | 第39-45页 |
3.2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5-52页 |
3.2.1 专业分工 | 第46-47页 |
3.2.2 知识和技术进步 | 第47-49页 |
3.2.3 制度环境 | 第49-50页 |
3.2.4 产业发展的需求 | 第50-51页 |
3.2.5 城镇化发展 | 第51-52页 |
3.3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 | 第52-64页 |
3.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52-59页 |
3.3.2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59-60页 |
3.3.3 实证分析 | 第60-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国内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 第66-82页 |
4.1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 第66-74页 |
4.1.1 以合作模式推进生产性服务发展 | 第66-68页 |
4.1.2 逐步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 第68-70页 |
4.1.3 基于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监管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 | 第70-71页 |
4.1.4 打造农产品物流和品牌服务建设延伸产业链 | 第71-72页 |
4.1.5 逐渐完善市场信息化和金融服务 | 第72-74页 |
4.2 国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 第74-79页 |
4.2.1 以家庭农场经营构建生产性服务体系 | 第74-75页 |
4.2.2 以农工商综合体和农业合作社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 第75-77页 |
4.2.3 立体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 第77-78页 |
4.2.4 农业产业链全过程流通网络服务体系 | 第78-79页 |
4.2.5 农业金融服务全覆盖体系 | 第7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5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构建 | 第82-94页 |
5.1 农业产业价值网络 | 第82-88页 |
5.2 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模式 | 第88-90页 |
5.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条件和基础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模式研究 | 第94-114页 |
6.1 引入农业经济组织的联盟博弈研究 | 第94-99页 |
6.2 引入中间商和农业经济组织的联盟博弈研究 | 第99-106页 |
6.3 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博弈研究 | 第106-113页 |
6.3.1 生产性服务共担模式博弈研究 | 第106-108页 |
6.3.2 土地租赁模式博弈研究 | 第108-110页 |
6.3.3 农产品回购模式博弈研究 | 第110-11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机制设计 | 第114-141页 |
7.1 涉农贷款模式的机制设计 | 第114-127页 |
7.2 涉农保险模式的机制设计 | 第127-140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8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和建议 | 第141-160页 |
8.1 创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第141-147页 |
8.2 完善立体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 第147-149页 |
8.3 建立高标准全过程质量检测控制体系 | 第149-151页 |
8.4 增强政府对农业金融支持和保护政策 | 第151-153页 |
8.5 优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链网络一体化 | 第153-156页 |
8.6 围绕农业产业集群提升服务业集群竞争力 | 第156-158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9 结论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9-1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