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工艺论文

气流床煤粉气化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与配分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36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现代煤化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15-16页
    1.3 煤气化技术研究现状第16-22页
        1.3.1 气化反应机理第16-18页
        1.3.2 典型的气化技术第18-22页
    1.4 煤中典型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现状第22-27页
        1.4.1 煤中砷的赋存形态第22-23页
        1.4.2 煤中汞的赋存形态第23-24页
        1.4.3 煤中氟的赋存形态第24-25页
        1.4.4 煤中铍的赋存形态第25-26页
        1.4.5 煤中铀的赋存形态第26-27页
    1.5 煤中微量元素在热加工利用过程中的迁移转化第27-32页
        1.5.1 燃烧过程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行为第27-28页
        1.5.2 热解过程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行为第28-29页
        1.5.3 气化过程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行为第29-32页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32页
    1.7 论文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与内容第32-34页
        1.7.1 论文研究的目标第32页
        1.7.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2-33页
        1.7.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案第33-34页
    1.8 本章小结第34-36页
2 煤样采制与样品分析表征第36-42页
    2.1 煤样的采制第36-38页
    2.2 主要的化学试剂第38页
    2.3 分析表征方法第38-41页
        2.3.1 汞分析仪分析第38-39页
        2.3.2 离子选择性电极(ISE)分析第39页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第39-40页
        2.3.4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0页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40页
        2.3.6 气相色谱(GC)分析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3 气流床气化试验系统的搭建与气化实验第42-56页
    3.1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1.1 实验主要仪器第42页
        3.1.2 实验原料第42-43页
        3.1.3 实验过程第4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3.2.1 气流床气化试验系统的搭建与调试第43-47页
        3.2.2 温度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第47-48页
        3.2.3 氧气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第48-49页
        3.2.4 水蒸气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第49-50页
        3.2.5 二氧化碳作载气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第50-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6页
4 热解阶段(~900℃)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及配分第56-72页
    4.1 实验方法第56-57页
        4.1.1 实验主要仪器第56-57页
        4.1.2 实验原料第57页
        4.1.3 实验过程第5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7-70页
        4.2.1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矿物组成第57-58页
        4.2.2 不同热解终温下煤样热解半焦的得率第58页
        4.2.3 快速升温热解阶段干河贫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第58-63页
        4.2.4 快速升温热解阶段灵武烟煤中稀土元素的迁移第63-67页
        4.2.5 快速升温热解阶段乌兰图嘎褐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第67-70页
    4.3 本章小结第70-72页
5 高温热解阶段(1000~1500℃)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及配分第72-78页
    5.1 实验方法第72-73页
        5.1.1 实验主要仪器第72页
        5.1.2 实验原料第72页
        5.1.3 实验过程第72-73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73-76页
        5.2.1 高温热解阶段干河贫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第73-75页
        5.2.2 高温热解阶段灵武烟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第75-76页
    5.3 本章小结第76-78页
6 气流床气化阶段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及配分第78-90页
    6.1 实验方法第78-79页
        6.1.1 实验主要仪器第78页
        6.1.2 实验原料第78页
        6.1.3 实验过程第78-79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79-88页
        6.2.1 干河贫煤气流床气化阶段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第79-83页
        6.2.2 灵武烟煤气流床气化阶段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第83-88页
    6.3 本章小结第88-90页
7 气流床煤粉气化过程中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及配分第90-104页
    7.1 工业规模气流床煤粉气化煤中微量元素的配分第90-93页
        7.1.1 样品采制及分析第90页
        7.1.2 工业规模气流床煤粉气化煤中微量元素的配分第90-92页
        7.1.3 实验室与气化现场煤中微量元素迁移行为及配分规律的异同第92-93页
    7.2 气流床气化不同阶段产物中微量元素的配分第93-96页
    7.3 气流床煤粉气化微量元素迁移“灰箱模型”第96-99页
    7.4 气流床煤粉气化过程煤中典型微量元素的迁移及配分规律第99-101页
    7.5 本章小结第101-10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04-108页
    8.1 结论第104-106页
    8.2 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作者简介第122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第122页
在学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第122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2-123页
在学期间参与研究工作共同发表的论文第123页
主要获奖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LCA的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对能耗及环境影响研究
下一篇:热提质对低阶煤水分复吸与自燃特性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