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4-15页 |
1.5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2.1 信用风险概念 | 第16页 |
2.2 信用风险成因 | 第16-18页 |
2.2.1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2 ZS银行的主观原因 | 第17-18页 |
2.3 信用风险识别 | 第18-19页 |
2.4 信用风险评价 | 第19-20页 |
2.4.1 财务风险分析 | 第19-20页 |
2.4.2 非财务风险分析 | 第20页 |
2.5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 第20-22页 |
2.5.1 VaR模型 | 第20-21页 |
2.5.2 KMV模型 | 第21页 |
2.5.3 Credit metrics模型 | 第21-22页 |
2.6 银行客户风险管理 | 第22-23页 |
3 ZS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23-29页 |
3.1 银行概况 | 第23页 |
3.2 ZS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流程 | 第23-25页 |
3.2.1 走访调查 | 第24页 |
3.2.2 首次评价 | 第24页 |
3.2.3 资格审查 | 第24页 |
3.2.4 最终认定 | 第24-25页 |
3.2.5 跟踪调查 | 第25页 |
3.3 ZS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流程 | 第25页 |
3.4 ZS银行信用风险应对流程 | 第25-26页 |
3.5 银行的客户结构与不良贷款情况 | 第26-29页 |
3.5.1 银行的客户结构 | 第26-27页 |
3.5.2 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 | 第27-29页 |
4 ZS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4.1 授信流程 | 第29页 |
4.2 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 第29-31页 |
4.2.1 信用基础数据不足 | 第29页 |
4.2.2 量化模型不足 | 第29-31页 |
4.2.3 评级方法存在不足 | 第31页 |
4.3 内控管理不完善 | 第31-32页 |
4.4 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手段不足 | 第32-33页 |
4.5 资产质量比较低,不良贷款率高 | 第33-35页 |
5 完善ZS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35-41页 |
5.1 授信业务流程再造 | 第35-36页 |
5.2 优化升级信用评级体系 | 第36-37页 |
5.2.1 优化评级模型 | 第36-37页 |
5.2.2 内外部同时评级 | 第37页 |
5.2.3 完备数据基础 | 第37页 |
5.3 加强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 | 第37-38页 |
5.3.1 完善信用风险内控规制 | 第37-38页 |
5.3.2 健全信用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 第38页 |
5.4 分散和转移ZS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第38-39页 |
5.4.1 ZS银行信用风险销售 | 第38-39页 |
5.4.2 信用风险衍生品 | 第39页 |
5.4.3 ZS银行信用风险的贷款证券化管理 | 第39页 |
5.5 存量信贷业务的管理 | 第39-41页 |
5.5.1 风险预警机制 | 第40页 |
5.5.2 清收不良贷款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