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产城融合的内涵 | 第12-14页 |
二、产城融合的机制研究 | 第14-17页 |
三、产城融合的实证分析 | 第17-18页 |
四、产城融合的空间特征 | 第18-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23-24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脉络 | 第25-26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25-26页 |
二、理论脉络梳理 | 第26页 |
第二节 产城融合主要理论 | 第26-33页 |
一、产业集群理论 | 第28-29页 |
二、工业化理论和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第29-30页 |
三、二元结构理论和诺瑟姆城市化过程理论 | 第30页 |
四、中心地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 | 第30-31页 |
五、区域溢出模型 | 第31-33页 |
第三节 产城融合的内在机制 | 第33-37页 |
一、产城融合的系统要素 | 第33-34页 |
二、产城融合的组织结构 | 第34-35页 |
三、产城融合的运行机制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7-44页 |
第一节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地位 | 第37-39页 |
一、地域界定 | 第37-38页 |
二、空间格局 | 第38页 |
三、经济地位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的现状 | 第39-42页 |
一、产业特征 | 第39-40页 |
二、城镇化水平 | 第40页 |
三、表现形式与生命周期 | 第40-42页 |
第三节 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一、产业同构严重,集群质量不佳 | 第42页 |
二、城市发展滞后,以环境换增长 | 第42-43页 |
三、产城功能不匹配,职住分离 | 第43页 |
四、产城空间发展不均衡,极化现象明显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的测度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数据说明 | 第44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44页 |
二、变量说明 | 第44页 |
第二节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处理 | 第44-47页 |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4-46页 |
二、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产城融合测度 | 第47-48页 |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47页 |
二、主成分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基于熵值法和AHP方法的产城融合测度 | 第48-51页 |
一、熵值法和AHP方法 | 第48-50页 |
二、熵值法和AHP法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三、熵值法下产城融合分层指数的测度与比较 | 第51页 |
第五节 基于多种评价方法的产城融合一致性检验 | 第51-55页 |
一、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 | 第51-52页 |
二、基于Kendall’s W协和系数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 第52-53页 |
三、多种评价方法下长三角城市群的产城融合比较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的空间特征 | 第55-62页 |
第一节 产城融合的区域差异 | 第55-56页 |
一、产城融合的城市圈层差异 | 第55-56页 |
二、产城融合阶段的区域划分 | 第56页 |
第二节 产城融合的空间相关分析 | 第56-58页 |
一、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二、基于Moran’s I指数的全局空间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三、基于LISA集聚图的局部空间相关分析 | 第58页 |
第三节 产城融合的空间变化规律 | 第58-60页 |
一、产城融合空间辐射效应模型设定 | 第58-59页 |
二、产城融合空间辐射实证结果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城市群空间网络经济效应 | 第60-62页 |
一、城市群网络经济效应模型设定 | 第60页 |
二、城市群网络经济效应实证结果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63-66页 |
一、提高中心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第63页 |
二、加强次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扩大城市辐射 | 第63-64页 |
三、发挥好外围城市的协同作用,建立城市群协调机制 | 第64页 |
四、明确各自战略定位,促进产业一体化进程 | 第64-65页 |
五、推进产城联体规划,增加城市经济联系强度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