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及其提升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一、引言 | 第7-14页 |
(一) 研究的提出和意义 | 第7-8页 |
1、研究的提出 | 第7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二) 已有研究和创新点 | 第8-11页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第11-12页 |
1、基本研究思路 | 第11页 |
2、基本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 | 第12-14页 |
1、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2、政策依据 | 第13-14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的理论解析 | 第14-19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的含义界定 | 第14-16页 |
1、影响力 | 第14-15页 |
2、教师影响力 | 第15页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 | 第15-16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 第16-18页 |
1、感召性影响力 | 第16-17页 |
2、专业性影响力 | 第17-18页 |
3、制度性影响力 | 第18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的重大价值 | 第18-19页 |
1、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是建设优秀课程的必要条件 | 第18-19页 |
2、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 第19页 |
3、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 第19页 |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现状的调查 | 第19-26页 |
(一) 调查的目的 | 第19-20页 |
(二) 调查的对象 | 第20页 |
(三) 调查的结果 | 第20-26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弱化问题的解读 | 第26-31页 |
(一) 教师影响力弱化的具体表现 | 第26-29页 |
1、感召性影响力贫乏 | 第27页 |
2、专业性影响力下降 | 第27-28页 |
3、制度性影响力受损 | 第28-29页 |
(二) 教师影响力弱化的主要原因 | 第29-31页 |
1、社会环境急剧变迁理想信念不稳 | 第29页 |
2、教师自身认识偏差创新能力不足 | 第29-30页 |
3、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适应能力不强 | 第30-31页 |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升的实践建构 | 第31-37页 |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升应遵循的原则 | 第31-33页 |
1、准确认知原则 | 第31-32页 |
2、以人为本原则 | 第32页 |
3、正面激励原则 | 第32-33页 |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升的主体建构 | 第33-34页 |
1、“学高为师”——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整体能力 | 第33页 |
2、“身正为范”——加强品德修养,塑造完美形象 | 第33-34页 |
3、“改变观念”——合理运用权力,实现综合影响 | 第34页 |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升的系统建构 | 第34-37页 |
1、政府部门要着力健全相关机制体制 | 第34-35页 |
2、社会各界要积极配合优化外部环境 | 第35-36页 |
3、高等学校要不断加大教育培养力度 | 第36-37页 |
六、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Abstract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