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环境审计内容和主体研究 | 第14-16页 |
1.2.2 环境审计评价标准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环境审计风险研究 | 第17-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2 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政府环境审计的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2.1.1 政府环境审计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政府环境审计的方式 | 第21-22页 |
2.1.3 政府环境审计的目标 | 第22-23页 |
2.1.4 政府环境审计内容 | 第23-24页 |
2.2 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环境价值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外部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3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现状分析 | 第28-33页 |
3.1 政府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 第28-29页 |
3.2 面临法律依据方面限制 | 第29-30页 |
3.3 我国环境审计与国际环境审计的巨大差距 | 第30-31页 |
3.4 环境绩效审计比重过低 | 第31-33页 |
4 L市政府环境审计基本情况及问题 | 第33-39页 |
4.1 L市环境保护资金的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4.1.1 L市环境保护资金总体概况 | 第33页 |
4.1.2 L市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情况 | 第33-34页 |
4.2 L市政府环境审计概况 | 第34-36页 |
4.2.1 L市政府环境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 第34-35页 |
4.2.2 L市政府环境审计的程序概况 | 第35页 |
4.2.3 L市政府环境审计的结果概况 | 第35-36页 |
4.3 L市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4.3.1 L市政府环境审计依据不明确 | 第36-37页 |
4.3.2 L市审计人员总体素质有待加强 | 第37页 |
4.3.3 L市环境审计方法和内容较单一 | 第37页 |
4.3.4 L市环境审计信息公开内容有限 | 第37-39页 |
5 L市政府环境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3页 |
5.1 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9页 |
5.2 L市政府环境审计队伍缺乏专业教育培训 | 第39-40页 |
5.2.1 缺乏具备专业环境审计知识人才 | 第39-40页 |
5.2.2 缺乏专业环境审计教育机制 | 第40页 |
5.3 L市环境审计方法和内容未能达到科学完善 | 第40-41页 |
5.3.1 财务合规性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未能有效融合 | 第40-41页 |
5.3.2 跟踪审计开展不全面 | 第41页 |
5.4 L市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主动性不高 | 第41-43页 |
5.4.1 审计体制缺乏独立性的约束 | 第41-42页 |
5.4.2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存在观念误区 | 第42-43页 |
6 改进L市政府环境审计的措施和建议 | 第43-48页 |
6.1 完善环境审计旳法律依据 | 第43页 |
6.1.1 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法律体系 | 第43页 |
6.1.2 制定明确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 | 第43页 |
6.2 更新环境审计人才培养方式 | 第43-45页 |
6.2.1 加强政府环境审计教育 | 第43-44页 |
6.2.2 组建高素质环境审计人才队伍 | 第44-45页 |
6.3 建立和完善L市政府环境审计方法和内容 | 第45-46页 |
6.3.1 整合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 第45页 |
6.3.2 整合审计资源开展跟踪审计 | 第45-46页 |
6.4 构建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 | 第46-48页 |
6.4.1 将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纳入法律体系 | 第46页 |
6.4.2 完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内容 | 第46-48页 |
7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