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焦炭塔 | 第10-12页 |
| ·焦炭塔的结构 | 第10-11页 |
| ·焦炭塔的承受的载荷特点 | 第11页 |
| ·焦炭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棘轮效应的研究 | 第12-15页 |
| ·棘轮效应的概念 | 第12-13页 |
| ·金属材料棘轮效应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3-15页 |
| ·棘轮效应的预测 | 第15页 |
| ·金属的疲劳 | 第15-17页 |
| ·疲劳的定义 | 第15页 |
| ·疲劳机理及破坏的过程 | 第15-16页 |
| ·疲劳的分类 | 第16页 |
| ·疲劳的主要影响 | 第16-17页 |
| ·平均应力 | 第16页 |
| ·温度 | 第16-17页 |
| ·频率 | 第17页 |
| ·棘轮效应与疲劳损伤的交互作用 | 第17页 |
| ·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 | 第17-22页 |
| ·单轴疲劳寿命的预测 | 第17-19页 |
| ·基于应变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18-19页 |
| ·基于应变能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19页 |
| ·多轴疲劳寿命的预测 | 第19-22页 |
| ·等效应变法 | 第20页 |
| ·临界面法 | 第20-21页 |
| ·能量法 | 第21页 |
| ·考虑棘轮效应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15CrMo R焊缝区及母材区单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 第24-34页 |
| ·材料及试件 | 第24-25页 |
| ·单轴拉伸试验 | 第25页 |
| ·全寿命棘轮—疲劳交互作用试验 | 第25-31页 |
| ·试验方案 | 第25-26页 |
| ·OW-II随动强化本构模型及母材区焊缝区棘轮效应预测 | 第26-31页 |
| ·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6-29页 |
| ·母材区及焊缝区棘轮效应的比较 | 第29-31页 |
|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 第31-33页 |
|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31页 |
| ·预测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结果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母材区多轴棘轮效应试验研究 | 第34-42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 ·试验设备与控制 | 第34-35页 |
| ·试验的理论计算 | 第35-36页 |
| ·棘轮应变的定义 | 第35页 |
| ·扭向剪应力剪应变的计算 | 第35-36页 |
| ·多轴棘轮效应试验 | 第36-41页 |
| ·不同加载路径对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36-39页 |
| ·剪应变幅值影响 | 第39-40页 |
| ·轴向平均应力和应力幅值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多轴棘轮下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 第42-50页 |
| ·对称扭转疲劳试验 | 第42-44页 |
| ·等效应变法 | 第44页 |
| ·临界面法 | 第44-46页 |
| ·能量法 | 第46-48页 |
| ·考虑棘轮应变率的模型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 ·本文结论 | 第50-51页 |
| ·存在问题和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