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第一章 乙型脑炎的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 1 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特征 | 第12-13页 |
| ·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类及形态 | 第12页 |
|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页 |
| ·乙型脑炎病毒的培养特性 | 第12-13页 |
| ·乙型脑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 | 第13页 |
| ·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 | 第13页 |
| 2 乙型脑炎病毒EDⅢ蛋白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乙型脑炎病毒EDⅢ蛋白的重要性 | 第13页 |
| ·乙型脑炎病毒EDⅢ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3 乙型脑炎的流行情况 | 第14-15页 |
| ·乙型脑炎的流行特点 | 第14页 |
| ·乙型脑炎的分布区域 | 第14页 |
| ·乙型脑炎的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 4 乙型脑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 第15-17页 |
| ·乙型脑炎的诊断 | 第15-16页 |
| ·乙型脑炎的临诊症状 | 第15页 |
| ·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 | 第15页 |
| ·乙型脑炎的临床诊断 | 第15-16页 |
| ·乙型脑炎的预防 | 第16页 |
| ·免疫接种 | 第16页 |
| ·杜绝传播媒介 | 第16页 |
| ·乙型脑炎的治疗 | 第16-17页 |
| ·乙型脑炎的一般性治疗 | 第16-17页 |
| ·乙型脑炎的对症治疗 | 第17页 |
| ·乙型脑炎的抗病毒治疗 | 第17页 |
| 5 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应用 | 第17-21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单克隆抗体技术 | 第17-18页 |
| ·嵌合单克隆抗体技术 | 第17-18页 |
|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 第18页 |
| ·核糖体展示技术 | 第18页 |
| ·RNA-多肽融合技术 | 第18页 |
| ·转基因小鼠制备全人类抗体 | 第18页 |
|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第18-19页 |
| ·单克隆抗体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单克隆抗体在病毒学中的应用 | 第19页 |
| ·单克隆抗体在细菌学中的应用 | 第19页 |
| ·单克隆抗体在寄生虫中的应用 | 第19页 |
| ·乙型脑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4-54页 |
| 第二章 乙型脑炎病毒EDⅢ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24-40页 |
| 1 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动物、细胞系、菌种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 2 方法 | 第25-32页 |
| ·EDⅢ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25-27页 |
| ·EDⅢ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5-26页 |
| ·EDⅢ蛋白的亲和层析纯化 | 第26页 |
| ·纯化的EDⅢ蛋白的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 第26-27页 |
| ·EDⅢ蛋白Western-blot分析 | 第27页 |
| ·小鼠的免疫 | 第27页 |
| ·间接ELISA方法测血清效价 | 第27-28页 |
| ·SP2/0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 第28-29页 |
| ·SP2/0骨髓瘤细胞的复苏 | 第28页 |
| ·SP2/0骨髓瘤细胞的筛选及扩大培养 | 第28-29页 |
| ·饲养细胞的准备 | 第29页 |
| ·脾细胞的准备 | 第29页 |
| ·细胞融合 | 第29-30页 |
| ·EDⅢ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0-31页 |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0页 |
| ·亚克隆 | 第30-31页 |
|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 第31页 |
| ·腹水的制备 | 第31页 |
|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31-32页 |
| ·单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31页 |
| ·单克隆抗体Ig亚类的鉴定 | 第31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31-32页 |
|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的鉴定 | 第32页 |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32页 |
| 3 结果 | 第32-36页 |
| ·EDⅢ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鉴定 | 第32-34页 |
| ·EDⅢ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32-33页 |
| ·EDⅢ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 第33-34页 |
| ·EDⅢ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34-36页 |
| ·EDⅢ蛋白单抗效价的测定 | 第34页 |
| ·EDⅢ蛋白单抗亚型的测定 | 第34页 |
| ·EDⅢ蛋白单抗特异性鉴定 | 第34-35页 |
| ·EDⅢ蛋白单抗分泌稳定性的鉴定 | 第35-36页 |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36页 |
| 4 讨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EDⅢ蛋白单克隆抗体对病毒中和作用的研究 | 第40-54页 |
| 1 材料 | 第40-41页 |
| ·细胞和病毒 | 第40页 |
| ·试剂 | 第40-41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41页 |
| 2 方法 | 第41-43页 |
| ·乙型脑炎病毒NJ2008株的扩增 | 第41页 |
| ·鼠脑扩增乙型脑炎病毒NJ2008株 | 第41页 |
| ·乙型脑炎病毒NJ2008株的鉴定 | 第41页 |
| ·空斑形成试验检测乙脑病毒NJ2008株的毒价 | 第41-42页 |
| ·空斑减少试验检测1C3单抗的中和活性 | 第42页 |
| ·结果判定 | 第42-43页 |
| ·乳鼠脑内接种单抗和病毒 | 第43页 |
| 3 结果 | 第43-50页 |
| ·乙型脑炎病毒NJ2008株的Western-blot鉴定 | 第43-44页 |
| ·空斑形成试验测乙脑病毒NJ2008株的毒价 | 第44-45页 |
| ·空斑减少试验测1C3单抗中和活性 | 第45-46页 |
| ·乳鼠发病情况统计 | 第46-47页 |
| ·乳鼠鼠脑组织解剖观察 | 第47-48页 |
| ·乳鼠鼠脑组织和脾脏的HE染色 | 第48-50页 |
| 4 讨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全文总结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