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我国陪审制度概述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我国陪审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我国陪审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一、 陪审员的选任资格确定 | 第15-16页 |
二、 陪审员的选任过程 | 第16页 |
三、 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与主要形式 | 第16页 |
四、 陪审员的权力与责任 | 第16-17页 |
五、 陪审员的物质待遇 | 第17页 |
第三节 我国陪审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17-20页 |
一、 没有宪法作保障 | 第17页 |
二、 法律规定不够具体详尽 | 第17-18页 |
三、 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模糊不清 | 第18页 |
四、 选任人民陪审员的方式不合理 | 第18页 |
五、 人民陪审员的任期规定不科学 | 第18页 |
六、 人民陪审员的权力与义务不明确 | 第18-19页 |
七、 陪审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可预知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英美陪审团制度概述 | 第20-28页 |
第一节 英国陪审团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英国陪审团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21-23页 |
一、 陪审团成员的不能准确的代表社会大众的意愿 | 第21-22页 |
二、 陪审团在司法权力行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 第22页 |
三、 陪审团审判的客观公正性无法保证 | 第22页 |
四、 陪审团成员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 第22页 |
五、 有可能会出现不正当裁决 | 第22-23页 |
六、 费时费力,效率相对低下 | 第23页 |
第三节 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完善 | 第23-25页 |
一、 改变传统的陪审员选取方法 | 第23-24页 |
二、 鼓励采用先进的方法提高陪审团的专业认知能力 | 第24页 |
三、 保护陪审团的安全 | 第24页 |
四、 调整陪审团的使用范围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历史 | 第25页 |
第五节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与功能 | 第25-26页 |
一、 事实认定 | 第25页 |
二、 陪审团成员之资格 | 第25-26页 |
三、 陪审团原始名册 | 第26页 |
四、 人数及选任方式 | 第26页 |
五、 陪审员的任期 | 第26页 |
六、 陪审团表决 | 第26页 |
第六节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弊端 | 第26-28页 |
一、 陪审制度影响了司法系统的效率 | 第26-27页 |
二、 陪审员在听审过程中存在被动接受问题 | 第27页 |
三、 裁决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某某省陪审团制度改革实地调研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某某省高院陪审团制度概述 | 第28-30页 |
一、 某某省陪审团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28-29页 |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团制度 | 第29-30页 |
三、 关于陪审团成员库的建立 | 第30页 |
第二节 某某省陪审团制度运行以来的效果 | 第30-31页 |
一、 增强民众对审判结果的认同感 | 第31页 |
二、 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 | 第31页 |
三、 有利于进行法治宣传,增强法律权威 | 第31页 |
第三节 某某省高院陪审制度改革的经验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的陪审团制度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在我国实行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一、 程序公正 | 第34页 |
二、 现实需求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确立陪审团制度在法律上的地位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陪审团制度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件一 | 第46-48页 |
附件二 | 第48-52页 |
附件三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