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 “诗意语文”教学的阐释 | 第10-19页 |
(一) 什么是“诗意语文” | 第10-13页 |
1. “诗意语文”是“归真”的语文 | 第11页 |
2. “诗意语文”是“求善”的语文 | 第11-12页 |
3. “诗意语文”是“至美”的语文 | 第12-13页 |
(二)“诗意语文”教学的价值 | 第13-19页 |
1. 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 | 第13-14页 |
2. 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 第14-17页 |
3. 放飞想象,渗透诗意的文化精神 | 第17-19页 |
二、 “诗意语文”教学的特点 | 第19-24页 |
(一) 讲究“课境” | 第19-22页 |
1. 铺设场境 | 第19-20页 |
2. 渲染情境 | 第20-21页 |
3. 升华意境 | 第21-22页 |
(二) 注重“生成” | 第22-24页 |
1. 弹性预设 | 第22-23页 |
2. 善待差异 | 第23页 |
3. 点化无形 | 第23-24页 |
三、 “诗意语文”教学的策略 | 第24-38页 |
(一) 整合与融入——确定诗意性教学目标 | 第24-27页 |
1.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2. “诗意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整合与融入 | 第26-27页 |
(二) 陌生与期待——彰显诗意性教学结构 | 第27-30页 |
1. “陌生”追求教学结构的独特性 | 第27-28页 |
2. “期待”追寻教学结构的巧妙性 | 第28-30页 |
(三) 素养与表达——把握诗意性教学语言 | 第30-32页 |
1. 教师的诗意性语言素养 | 第30-31页 |
2. 教学的诗意性语言表达 | 第31-32页 |
(四) 渲染与烘托——营造诗意性教学氛围 | 第32-35页 |
1. 表演渲染诗意性氛围 | 第33-34页 |
2. 多媒体烘托诗意性氛围 | 第34-35页 |
(五) 感悟与陶冶——唤醒诗意性生命情感 | 第35-38页 |
1. 以美的语言感悟诗意性生命情感 | 第35-36页 |
2. 以美的形象塑造诗意性生命情感 | 第36页 |
3. 以美的情感陶冶诗意性生命情感 | 第36-37页 |
4. 以美的哲思淬砺诗意性生命情感 | 第37-38页 |
四、 “诗意语文”教学注意的问题 | 第38-42页 |
(一) 刻意模仿,教学方法不“归真” | 第38-39页 |
(二) 单一肤浅,教学内容不“求善” | 第39-40页 |
(三) 课堂平庸,教学语言不“至美”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