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农民工回流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15-20页 |
·农民工回流的相关概念 | 第15页 |
·农民工 | 第15页 |
·回流与回流农民工 | 第15页 |
·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刘易斯理论 | 第15-16页 |
·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 第16-17页 |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 第17-18页 |
·人口推拉理论模型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3 我国农民工回流的现状 | 第20-29页 |
·我国农民工回流的分类 | 第20-23页 |
·按回流的意愿分类 | 第20-21页 |
·按回流时间长短分类 | 第21-22页 |
·按回流规模分类 | 第22-23页 |
·我国农民工回流的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价值观念 | 第23-24页 |
·年龄分布 | 第24页 |
·性别特征 | 第24-25页 |
·婚姻状况 | 第25-26页 |
·文化程度 | 第26页 |
·我国农民工回流的流向分布 | 第26-28页 |
·地域分布 | 第26-27页 |
·行业分布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我国农民工回流产生的影响 | 第29-35页 |
·农民工回流的正效应 | 第29-31页 |
·有利于缓解城乡社会问题积累的压力 | 第29页 |
·有利于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改造和影响 | 第29-30页 |
·通过示范效应实现理性转移 | 第30页 |
·带动本地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有利于小城镇的建设 | 第31页 |
·促进企业劳资关系的调整与改善 | 第31页 |
·农民工回流的负效应 | 第31-33页 |
·不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31-32页 |
·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企业生产 | 第32页 |
·完善的居民服务体系受到损害 | 第32页 |
·加剧人地矛盾和对土地的过度分享 | 第32-33页 |
·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连续 | 第33页 |
·阻碍城市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 第33页 |
·我国农民工回流的利弊综合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我国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农民工回流的推拉力因素 | 第35-38页 |
·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因素 | 第35-36页 |
·农民工回流的拉力因素 | 第36-38页 |
·农民工回流的外部因素 | 第38-39页 |
·金融危机的影响 | 第38页 |
·具备了创业的条件 | 第38页 |
·产业升级的影响 | 第38-39页 |
·农民工回流的系统模型 | 第39-41页 |
·系统的人口流动推拉理论模型 | 第39-40页 |
·农民工回流的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6 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3-56页 |
·破解制度障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第43-46页 |
·推进住房制度的改革 | 第43-44页 |
·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 第44页 |
·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 | 第44-45页 |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 第45-46页 |
·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 第46-49页 |
·转变观念,形成重视农民工培训的社会共识 | 第46页 |
·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不断提高农民工培训效益 | 第46-47页 |
·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农民工培训与农民工就业有效衔接 | 第47页 |
·加强人文教育,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 第47-48页 |
·完善制度设计,构建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 第48-49页 |
·关注农民工生活,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 第49-51页 |
·改善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环境 | 第49页 |
·重视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 第49-50页 |
·做好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工作 | 第50-51页 |
·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 | 第51-54页 |
·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和扶持体系 | 第51-52页 |
·扶持主动回流创业的农民工 | 第52-54页 |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 第54页 |
·开辟就业新渠道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