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向犯研究
论文创新点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25页 |
一、中外刑法学对向犯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二、我国刑法学对向犯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三、本文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 第19-23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必要共犯理论概述 | 第25-53页 |
第一节 必要共犯理论发展历程 | 第25-31页 |
一、萌芽及早期阶段 | 第26-27页 |
二、功能化和体系化的发展 | 第27-28页 |
三、必要共犯类型区分的阶段 | 第28-29页 |
四、一般性必要共犯理论的提出 | 第29-30页 |
五、个案理解模式的复兴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必要共犯基本理论 | 第31-46页 |
一、必要共犯的概念 | 第31-38页 |
二、必要共犯的意义 | 第38-41页 |
三、必要共犯的体系定位 | 第41-44页 |
四、“必要性基础”辨析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必要共犯的类型 | 第46-53页 |
一、聚众犯 | 第47-51页 |
二、对向犯 | 第51-53页 |
第二章 对向犯的形成结构 | 第53-83页 |
第一节 对向犯概念探析 | 第53-58页 |
一、德日刑法理论中的对向犯 | 第53-55页 |
二、我国台湾刑法理论中的对向犯 | 第55-56页 |
三、我国大陆刑法理论中的对向犯 | 第56-57页 |
四、对向犯概念的应有涵义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对向犯的主体结构 | 第58-66页 |
一、行为主体的特点 | 第59-61页 |
二、行为主体的对向关系 | 第61-66页 |
第三节 对向犯的行为结构 | 第66-80页 |
一、行为理论再审视 | 第66-72页 |
二、对向犯的行为结构剖析 | 第72-80页 |
第四节 对向犯评价非难关系的形成 | 第80-83页 |
一、行为形式一致的对向犯 | 第81-82页 |
二、行为形式相异的对向犯 | 第82-83页 |
第三章 对向犯的成罪条件 | 第83-102页 |
第一节 对向犯成罪条件概述 | 第83页 |
第二节 行为形式一致的对向犯成罪条件 | 第83-94页 |
一、各主体间须具有对向关系 | 第84-86页 |
二、各主体间须达成合致 | 第86-90页 |
三、各主体间行为须交错合致 | 第90-94页 |
第三节 行为形式相异的对向犯成罪条件 | 第94-100页 |
一、不同主体间具有对向关系 | 第94-96页 |
二、不同主体间需形成交错合致关系 | 第96-98页 |
三、不同主体间的行为须形成交错的合致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对向犯与其他复数参与正犯类型之比较 | 第102-125页 |
第一节 对向犯与共同正犯之比较 | 第103-110页 |
一、共同正犯的结构关系 | 第103-107页 |
二、与对向犯的区别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对向犯与间接正犯之比较 | 第110-119页 |
一、间接正犯的结构关系 | 第110-116页 |
二、与对向犯的区别 | 第116-119页 |
第三节 对向犯与同时犯 | 第119-123页 |
一、同时犯的结构关系 | 第119-121页 |
二、与对向犯的区别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对向犯 | 第125-150页 |
第一节 我国对向犯处罚类型 | 第125-128页 |
一、同罪同刑 | 第125-126页 |
二、异罪异刑 | 第126-127页 |
三、只罚一方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对向犯的处罚根据 | 第128-132页 |
一、共犯处罚根据概述 | 第128-130页 |
二、对向犯的处罚适用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只罚一方”型对向犯争议问题 | 第132-150页 |
一、不可罚一方是否适用总则共犯规定 | 第132-136页 |
二、司法解释和司法实务中典型争议问题 | 第136-150页 |
结语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60-161页 |
后记 | 第161-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