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抗逆力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6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6-8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0-19页 |
第一节 抗逆力研究 | 第10-14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抗逆力研究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19-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9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视角 | 第20-21页 |
第四节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21-23页 |
第五节 研究框架及伦理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抗逆力的状况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中风险因素分析 | 第26-33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中保护因素分析 | 第33-38页 |
第五章 抗逆力培养的现实途径及呈现形式 | 第38-44页 |
第一节 抗逆力培养的现实途径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抗逆力呈现的多元形式 | 第40-44页 |
第六章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抗逆力建构的经验总结 | 第44-48页 |
第一节 自我认知调整与重构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资源获取与运用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行为修正与强化 | 第47-4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48-50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及不足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