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哲学主体性原则视域下的青年角色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前言第7-10页
 第一节 主体性及其性质第7-9页
 第二节 主体与主体际性第9-10页
第一章 青年的发生(1949以前)第10-15页
 第一节 “青年”角色担当者第11-12页
 第二节 社会对“青年”的角色期待第12-14页
  一 梁启超的“少年说”与青年崇拜第12-13页
  二 《新青年》与青年导师第13-14页
  三 五四运动与青年角色的形成第14页
 第三节 “青年”角色担当者与角色期待的互动第14-15页
第二章 青年的发展(1949-2000)第15-23页
 第一节 “革命青年”时代(1949-1978)第16-17页
 第二节 “自由青年”时代(1978-1993)第17-19页
 第三节 “现代青年”时代(1993-2000)第19-21页
 第四节 青年发展的原因辨析第21-23页
第三章 青年的解构(2000年至今)第23-31页
 第一节 社会青年化和青年社会化第23-25页
  一 青年社会化第23页
  二 社会青年化第23-24页
  三 青年化与社会化的相互作用第24-25页
 第二节 社会青年化的透视第25-26页
 第三节 青年的解构第26-31页
  一 青年概念的消逝第27-29页
  二 青年现象的消逝第29-31页
结语第31-36页
 第一节 马克思对传统西方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扬弃第32-33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实践性第33-34页
 第三节 青年主体性所内涵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意义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对近代西方人学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下一篇: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抗逆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