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硝酸盐污染与危害 | 第11页 |
·硝酸盐污染状况 | 第11页 |
·硝酸盐的危害 | 第11页 |
·人工湿地简介 | 第11-13页 |
·人工湿地发展历程 | 第12页 |
·人工湿地类型 | 第12-13页 |
·人工湿地优势 | 第13页 |
·人工湿地构成及其脱氮机理 | 第13-14页 |
·基质 | 第13页 |
·植物 | 第13-14页 |
·微生物 | 第14页 |
·人工湿地强化反硝化脱氮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传统液体碳源 | 第14-15页 |
·天然有机固体(纤维素) | 第15页 |
·可生物降解多聚物 | 第15-16页 |
·人工湿地外加碳源强化反硝化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6-19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缓释性固体碳源脱氮性能 | 第19-4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启动阶段性能 | 第22-27页 |
·PCL/淀粉共混物 | 第22-24页 |
·PLA/淀粉共混物 | 第24-25页 |
·PHBV/PLA 共混物 | 第25-26页 |
·PBS | 第26-27页 |
·启动后脱氮性能 | 第27-39页 |
·PCL/淀粉共混物、PCL/淀粉共混物+砾石系统 | 第27-32页 |
·PBS、PBS+砾石系统 | 第32-36页 |
·PHBV/PLA 共混物、PHBV/PLA 共混物+砾石系统 | 第36-39页 |
·氨氮的影响 | 第39-41页 |
·固体碳源反硝化过程氧化亚氮产生特性 | 第41-46页 |
·固体碳源类型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亚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的影响 | 第43-44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pH 的影响 | 第45-46页 |
·氨氮的影响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3章 模拟人工湿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性能 | 第49-63页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49-50页 |
·PCL/淀粉共混物 | 第50-55页 |
·反硝化性能 | 第50-51页 |
·沿程反硝化性能 | 第51-53页 |
·亚硝酸盐氮影响 | 第53-54页 |
·氨氮影响 | 第54-55页 |
·PHBV/PLA 共混物 | 第55-60页 |
·反硝化性能 | 第55-57页 |
·沿程反硝化性能 | 第57-59页 |
·进水氨氮的影响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4章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 第63-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DNA 提取与纯化 | 第63页 |
·PCR 扩增 | 第63-64页 |
·扩增产物检测,焦磷酸测序 | 第64页 |
·PCL/淀粉共混物强化脱氮系统 | 第64-66页 |
·PHBV/PLA 共混物强化脱氮系统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生物膜内微生物空间分布解析 | 第69-80页 |
·实验方法与仪器 | 第69-7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 | 第69页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69-71页 |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生物膜细菌和胞外多聚物空间分布特征 | 第71-75页 |
·PCL/淀粉共混物强化脱氮系统 | 第71-73页 |
·PHBV/PLA 共混物强化脱氮系统 | 第73-74页 |
·PBS 脱氮系统 | 第74-75页 |
·生物膜优势(特征)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 | 第75-79页 |
·PCL/淀粉共混物强化脱氮系统 | 第75-77页 |
·PHBV/PLA 共混物强化脱氮系统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介绍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