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景观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素迁移转化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及成因 | 第12-1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页 |
·湖泊磷素的存在形态 | 第16-19页 |
·水体磷素的赋存形态 | 第16-17页 |
·内源磷素的赋存形态 | 第17-19页 |
·磷素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 | 第19-20页 |
·沉积物对磷素的吸附 | 第19页 |
·沉积物对磷素的释放 | 第19-20页 |
·影响磷素迁移转化的因子 | 第20-22页 |
·环境因子 | 第20-22页 |
·上覆水的水化学成分 | 第22页 |
·沉积物内部因素 | 第22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22-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2-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2章 南湖概况及试验方法 | 第26-38页 |
·南湖概况 | 第26-28页 |
·野外调查 | 第28-32页 |
·南湖调研 | 第28-29页 |
·南湖水质分析 | 第29-32页 |
·监测方案 | 第32-33页 |
·取样监测点的布设 | 第32页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32-33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3页 |
·样品磷素形态的分析与测定 | 第33-37页 |
·水样磷素形态及各项指标的分析测定 | 第33-34页 |
·沉积物样品磷素形态的分析测定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南湖水环境状况分析 | 第38-50页 |
·南湖水生生物质量分析 | 第38-39页 |
·南湖水体质量分析 | 第39-43页 |
·地表水水质级别评价 | 第40页 |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评价标准 | 第40-42页 |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 第42-43页 |
·南湖内源污染分析 | 第43-47页 |
·内源污染总体特征 | 第44页 |
·同等类型湖泊沉积物磷素比较 | 第44-46页 |
·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磷素比较 | 第46-47页 |
·南湖总体水环境评价 | 第47-48页 |
·南湖污染内因 | 第47-48页 |
·南湖污染外因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南湖上覆水磷素的分布特征 | 第50-64页 |
·上覆水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 | 第50-53页 |
·上覆水水温变化 | 第50页 |
·上覆水透明度变化 | 第50-51页 |
·上覆水 pH 值变化 | 第51-52页 |
·上覆水浊度值变化 | 第52页 |
·上覆水 DO 变化 | 第52-53页 |
·上覆水磷素形态的含量变化特征 | 第53-60页 |
·磷素含量的空间分布 | 第53-55页 |
·磷素含量的时间分布 | 第55-60页 |
·南湖水体中物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南湖水体中各理化参数的分析 | 第60-61页 |
·上覆水磷素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南湖沉积物磷素的分布特征 | 第64-76页 |
·南湖沉积物性状 | 第64-66页 |
·南湖沉积物的表观性状 | 第64-65页 |
·南湖沉积物的理化性质 | 第65-66页 |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素的含量及分布 | 第66-73页 |
·南湖沉积物 TP 的总体富集特征 | 第66页 |
·沉积物中各无机磷素赋存形态特征 | 第66-68页 |
·沉积物中有机磷的变化特征 | 第68-69页 |
·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素的季节变化 | 第69-73页 |
·沉积物磷素各赋存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南湖沉积物—水界面磷素迁移转化分析 | 第76-88页 |
·不同试验条件对内源磷素释放的影响 | 第77-83页 |
·上覆水水质对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 第78-80页 |
·不同温度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 第80-82页 |
·pH 值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 第82-83页 |
·雨水对上覆水磷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 第83-84页 |
·试验方法 | 第83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83-84页 |
·降雨过程对沉积物磷素的迁移转化影响 | 第84-86页 |
·试验方法 | 第84-85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85-86页 |
·南湖沉积物与上覆水总磷的变化 | 第86页 |
·沉积物与上覆水磷素变化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9页 |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