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6页 |
第一节 细胞自噬及其调控机制 | 第13-23页 |
·自噬体的形成、融合、降解及溶酶体再生 | 第14-20页 |
·自噬的调节 | 第20-22页 |
·线粒体与自噬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线粒体自噬及其调节机制 | 第23-33页 |
·选择性自噬 | 第24-25页 |
·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 | 第25-26页 |
·酵母中的线粒体自噬 | 第26页 |
·PINK1-Parkin通路及其调节 | 第26-28页 |
·线粒体自噬受体分子BNIP3和NIX | 第28-30页 |
·线粒体自噬受体分子FUNDC1 | 第30-31页 |
·其它 | 第31-32页 |
·线粒体自噬受体分子的调节机制 | 第32-33页 |
第三节 PGAM5、CK2、Src简介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51页 |
第一节 材料与仪器 | 第36-43页 |
·主要实验细胞 | 第36页 |
·实验所用质粒 | 第36-37页 |
·实验所用抗体 | 第37-38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38-39页 |
·实验用仪器 | 第39-40页 |
·常用试剂配方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3-51页 |
·细胞培养 | 第43-44页 |
·细胞转染 | 第44页 |
·细胞免疫荧光 | 第44-45页 |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 | 第45页 |
·免疫共沉淀 | 第45页 |
·GST Pull-down | 第45-46页 |
·考马斯亮蓝染色 | 第46页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6页 |
·流式细胞仪 | 第46页 |
·CK2体外磷酸化 | 第46-47页 |
·体外去磷酸化 | 第47页 |
·Src体外磷酸化 | 第47页 |
·质粒构建 | 第47-51页 |
第三章 FUNDC1 Ser13及Tyr18磷酸化调节其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51-90页 |
第一节 Ser13去磷酸化促进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51-63页 |
·低氧及FCCP诱导Ser13去磷酸化及线粒体自噬 | 第51-55页 |
·Ser13去磷酸化促进线粒体自噬 | 第55-57页 |
·Ser13去磷酸化增强FUNDC1与LC3相互作用 | 第57-60页 |
·FUNDC1多肽功能分析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二节 PGAM5通过FUNDC1 Ser13去磷酸化调控线粒体自噬 | 第63-72页 |
·PGAM5是FUNDC1 Ser13的磷酸酶 | 第63-65页 |
·PGAM5响应线粒体信号刺激,去磷酸化Ser13 | 第65-68页 |
·PGAM5调节线粒体自噬 | 第68-70页 |
·PGAM5调节线粒体自噬依赖Ser13去磷酸化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页 |
第三节 CK2是Ser13的激酶,抑制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72-78页 |
·CK2能磷酸化Ser13 | 第72-74页 |
·CK2是Ser13的激酶 | 第74-75页 |
·CK2抑制FUNDC1与LC3相互作用及线粒体自噬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页 |
第四节 Src是Tyr18的激酶,抑制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78-84页 |
·Src是Tyr18的激酶 | 第78-80页 |
·Src通过Tyr18磷酸化抑制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页 |
第五节 Ser13及Tyr18磷酸化共同调控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84-90页 |
·CK2、Src及PGAM5协同调节FUNDC1去磷酸化 | 第84-86页 |
·抑制CK2及Src活性诱导依赖于FUNDC1的线粒体自噬 | 第86-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90-9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