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遗传学论文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长蝽总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39页
 第一节 长蝽总科概述第12-26页
     ·长蝽总科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第12-13页
     ·异翅亚目的系统学研究概况第13-15页
     ·蝽次目的系统学研究概况第15-20页
     ·长蝽总科的系统学研究概况第20-26页
 第二节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第26-39页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第26-28页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密码第28-29页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区第29页
     ·昆虫线粒体基因的重排第29-34页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第34-35页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第35-39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39-50页
 第一节 研究材料、试剂和仪器第39-42页
     ·研究材料第39页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9-42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42-50页
     ·实验流程介绍第42-43页
     ·昆虫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3-44页
     ·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扩增、产物纯化与克隆第44-48页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48-50页
第三章 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50-179页
 第一节 红柳侏长蝽Artheneis intricata Putshkov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50-57页
 第二节 高粱狭长蝽Dimorphopterus japonicus(Hidaka)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57-64页
 第三节 棒莎长蝽Cymus claviculus(Fallen)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64-71页
 第四节 中华异腹长蝽Heterogaster chinensis Zou et Zheng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71-78页
 第五节 箭痕腺长蝽Spilostethus hospes hospes(Fabricius)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78-85页
 第六节 桦穗长蝽Kleidocerys resedae resedae(Panzer)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85-93页
 第七节 小长蝽Nysius sp.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93-100页
 第八节 豆突眼长蝽Chauliops fallax Scott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00-107页
 第九节 黄足蔺长蝽Ninomimusflavipes(Matsumura)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07-114页
 第十节 淡色尖长蝽Oxycarenus pallens(Herrich-Schaeffer)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14-121页
 第十一节 长须梭长蝽Pachygrontha antennata antennata(Uhler)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21-128页
 第十二节 猪毛菜皮蝽Parapiesma salsolae(Becker)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28-135页
 第十三节 大盐长蝽Henestaris halophilus(Burmeister)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35-142页
 第十四节 河北全缝长蝽Plinthisus hebeiensis Zheng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42-149页
 第十五节 白斑地长蝽Panaorus albomaculatus(Scott)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49-158页
 第十六节 版纳异蝽Bannacoris arboreus Hsiao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58-165页
 第十七节 大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65-172页
 第十八节 斑固蝽Paraplea frontalis(Fieber)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172-179页
第四章 异翅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第179-190页
 第一节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第179页
 第二节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第179-181页
 第三节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比较研究第181-184页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间隔和重叠区第181-182页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重排第182-184页
 第四节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第184页
 第五节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tRNA和rRNA结构第184-188页
 第六节 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进化速率第188-190页
第五章 “长枝吸引”对系统发育研究的影响第190-197页
 第一节 “长枝吸引”假象的概述第190-191页
 第二节 蝎蝽次目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长枝吸引”假象第191-197页
第六章 长蝽总科的系统发育研究第197-205页
 第一节 研究类群第197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197-199页
 第三节 系统发育结果与讨论第199-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4页
致谢第214-215页
个人简历第215-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反应扩散模型的三维肺气道分枝形态发生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磷酸化调控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