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5-4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21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发展迅速且不同企业间的差异明显 | 第16-19页 |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和监管资源不匹配 | 第19页 |
|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风险不断增加 | 第19-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 ·实际意义 | 第21-22页 |
| ·文献综述 | 第22-34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2-27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7-33页 |
| ·文献评述 | 第33-34页 |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34-37页 |
| ·食品生产企业 | 第34页 |
|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风险 | 第34-35页 |
|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分类监管 | 第35-37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7-41页 |
| ·创新点 | 第41-42页 |
| 第2章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42-62页 |
| ·政府监管企业的一般理论依据 | 第42-48页 |
| ·公共利益论 | 第42-43页 |
| ·监管俘获理论 | 第43-45页 |
| ·监管经济学理论 | 第45-48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的经济学依据 | 第48-57页 |
| ·消费者均衡理论 | 第49-50页 |
| ·消费者效用理论 | 第50-55页 |
| ·消费者均衡理论与效用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55-57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的管理学依据 | 第57-60页 |
| ·激励相容理论 | 第57-58页 |
| ·风险管理理论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3章 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及其他工业企业分类监管实践 | 第62-72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实践 | 第62-67页 |
| ·上海市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现状 | 第63-65页 |
| ·江苏省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现状 | 第65-67页 |
| ·相关工业企业分类监管实践 | 第67-70页 |
| ·工业企业分类监管实践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 ·工业企业分类监管的成效 | 第69页 |
| ·工业企业分类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69-70页 |
| ·述评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4章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第72-100页 |
| ·食品生产企业监管风险分析 | 第72-74页 |
| ·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 第74-76页 |
| ·国际对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第74-75页 |
| ·我国对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第75-76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要素的选择 | 第76-78页 |
| ·企业责任 | 第77页 |
| ·质量管理 | 第77页 |
| ·资源配置 | 第77页 |
| ·产品质量 | 第77-78页 |
| ·技术创新 | 第78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指标体系建立 | 第78-93页 |
| ·体系构建原则 | 第78-79页 |
| ·体系构建方法 | 第79-82页 |
| ·体系构建步骤 | 第82-86页 |
| ·体系总体框架 | 第86-93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指标体系合理性评价 | 第93-98页 |
| ·体系合理性评价内容 | 第93-94页 |
| ·体系合理性的定性评价 | 第94-96页 |
| ·体系合理性的定量评价 | 第96-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5章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模型建立与应用 | 第100-122页 |
| ·计量模型 | 第100-105页 |
| ·变量选取 | 第100-101页 |
| ·模型建立 | 第101-105页 |
| ·基于ORDINAL回归的企业分类模型应用研究 | 第105-113页 |
| ·数据来源 | 第105-108页 |
| ·计量结果 | 第108-112页 |
| ·模型效果评价 | 第112-113页 |
| ·体系修正和分类评价表的制定 | 第113-114页 |
| ·修正后体系合理性评价 | 第113-114页 |
| ·分类通用评价表的制定 | 第114页 |
| ·食品生产企业类型判定 | 第114-121页 |
| ·C类企业判定 | 第114-115页 |
| ·A类和B类企业判定 | 第115页 |
| ·AA类企业判定 | 第115-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 第6章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实施建议 | 第122-134页 |
| ·实施分类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 第122-124页 |
| ·分类监管模式与现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 第124-125页 |
| ·产品风险分级 | 第125-128页 |
| ·风险识别 | 第125-126页 |
| ·风险评估 | 第126-128页 |
| ·风险应对 | 第128页 |
| ·不同类别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方式 | 第128-130页 |
| ·信用监管 | 第129页 |
| ·责任监管 | 第129-130页 |
| ·常态监管 | 第130页 |
| ·加严监管 | 第130页 |
|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的组织实施 | 第130-133页 |
| ·分类监管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 第130-131页 |
| ·分类监管的原则 | 第131-132页 |
| ·分类监管信息化 | 第132-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 ·研究结论 | 第134-135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 附录 | 第143-152页 |
| 附录1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调研工作方案 | 第143-145页 |
| 附录2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指标体系咨询问卷意见反馈汇总 | 第145-147页 |
| 附录3 关于协助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评价体系实践调研通知 | 第147-149页 |
| 附件4 食品生产企业分类打分表 | 第149-15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2-153页 |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