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致谢 | 第12-16页 |
| 插图清单 | 第16-18页 |
| 表格清单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6页 |
| ·引言 | 第19-20页 |
| ·钠离子电池原理 | 第20-21页 |
| ·钠离子电池材料的基本要求 | 第21-22页 |
|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2-24页 |
| ·碳基负极材料 | 第22-23页 |
| ·氧化物和硫化物 | 第23页 |
| ·合金类材料 | 第23页 |
| ·有机化合物 | 第23-24页 |
|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 | 第24-25页 |
| ·有机液态电解液 | 第24-25页 |
| ·固态电解质 | 第25页 |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25-32页 |
|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池材料 | 第26-29页 |
| ·通道型氧化物 | 第29页 |
| ·磷酸盐正极材料 | 第29-32页 |
| ·粘结剂和导电剂 | 第32-33页 |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Na_3V_2(PO_4)_3的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4-36页 |
|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实验 | 第36-45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 ·主要的实验仪器 | 第37页 |
| ·主要的材料表征仪器 | 第37页 |
| ·模拟电池的制备和组装 | 第37-40页 |
| ·正极片的制备及称量 | 第37-38页 |
| ·隔膜的裁剪 | 第38页 |
|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配置 | 第38-39页 |
| ·钠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 | 第39页 |
| ·钠离子电池组装环境的维护 | 第39-40页 |
| ·钠离子电池组装工序 | 第40页 |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0-41页 |
| ·扫描电镜(SEM)的表征 | 第41页 |
| ·透射电镜(TEM)的表征 | 第41页 |
| ·循环伏安(CV)的分析 | 第41-42页 |
| ·电化学交流阻抗的分析 | 第42页 |
| ·充放电测试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Na_3V_2(PO_4)_3/C 的固相球磨法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45-69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实验 | 第46页 |
| ·Na_3V_2(PO_4)_3/C 的制备 | 第46页 |
| ·电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67页 |
| ·XRD 分析 | 第46-48页 |
| ·晶体结构的分析探讨 | 第48-52页 |
| ·SEM 分析 | 第52-53页 |
| ·TEM 分析 | 第53-55页 |
| ·煅烧温度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 ·碳源添加量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 ·3.4V 充放电平台的倍率循环性能分析 | 第59页 |
| ·1.6V 充放电平台的倍率循环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 ·循环伏安法的分析探讨 | 第62-65页 |
| ·交流阻抗谱的分析探讨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Na_3V_2(PO_4)_3/C 的燃烧法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69-81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实验 | 第69-70页 |
| ·Na_3V_2(PO_4)_3/C 的制备 | 第69页 |
| ·电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0页 |
| ·XRD 分析 | 第70-71页 |
| ·形貌分析 | 第71-73页 |
| ·TEM 分析 | 第73页 |
| ·碳源添加量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倍率性能的分析 | 第75-76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76-77页 |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77-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总结 | 第81-82页 |
| ·前景与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