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前言 | 第10页 |
·木质素的种类和分布 | 第10-11页 |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8页 |
·木质素单体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7页 |
·单体合成的起始反应 | 第12页 |
·木质素单体的合成 | 第12-14页 |
·木质素单体合成过程涉及的酶 | 第14-17页 |
·木质素单体的聚合反应 | 第17-18页 |
·木质素的应用 | 第18-19页 |
·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第18页 |
·在饲料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木质素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9页 |
·CCR在木质素生物合成中的地位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本论文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21页 |
·拟采取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CCR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 | 第22-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CCR基因的克隆及其鉴定 | 第23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23页 |
·mRNA的提取 | 第23页 |
·目的片段的RT-PCR扩增和回收 | 第23页 |
·TA克隆和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3页 |
·生物信息学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 | 第24-32页 |
·CCR基因克隆及鉴定 | 第24-26页 |
·CCR基因序列分析 | 第26-28页 |
·CC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蛋白结构预测 | 第28-32页 |
·CCR疏水性预测 | 第28-29页 |
·CCR氨基酸残基带电量及表面暴露区 | 第29-31页 |
·CCR二级结构预测 | 第31页 |
·亚细胞定位 | 第31-32页 |
·CCR三维结构预测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CC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4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5-41页 |
·pMD20-T-ccr质粒的提取 | 第35-38页 |
·LB培养基的制备 | 第35页 |
·pMD20-T-ccr质粒的提取 | 第35-36页 |
·质粒的电泳分析 | 第36-37页 |
·质粒的扩增分析 | 第37-38页 |
·pMD20-T-ccr质粒和pBI121质粒的酶切与回收 | 第38-39页 |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39-40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40-41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40-41页 |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鉴定 | 第41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扩增鉴定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pMD20-T-ccr质粒的鉴定 | 第41-42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2-44页 |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筛选 | 第42-43页 |
·重组质粒扩增鉴定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关于目的片段和载体回收 | 第44页 |
·关于连接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表达载体向农杆菌的转化 | 第45-5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试剂 | 第45页 |
·仪器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6-49页 |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6-47页 |
·YEP培养基的配制 | 第46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表达载体向农杆菌的转化 | 第46页 |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6-47页 |
·阳性菌落的鉴定 | 第47-49页 |
·农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47-48页 |
·农杆菌质粒的PCR扩增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结果 | 第49-50页 |
·农杆菌pBI121-ccr质粒的鉴定 | 第49页 |
·农杆菌pBI121-ccr质粒的PCR扩增鉴定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组培体系的建立 | 第51-6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1-52页 |
·试剂 | 第51-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52-54页 |
·MS培养基的配置 | 第52-53页 |
·B5培养基的配制 | 第53-54页 |
·大豆组培体系的建立 | 第54-55页 |
·大豆种子消毒与发芽 | 第54页 |
·大豆接种 | 第54页 |
·大豆组培苗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54-55页 |
·农杆菌侵染 | 第55页 |
·愈伤组织的获得及分化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大豆组培苗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55-58页 |
·发芽大豆消毒条件的确定 | 第55-56页 |
·最优培养基的确定 | 第56-58页 |
·最佳培养部位的确定 | 第58页 |
·愈伤组织的获得 | 第58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58-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