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文中图、表索引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5页 |
·题解与本章主要内容 | 第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32页 |
·“朝觐东方”:理雅各生平及主要译著 | 第15-19页 |
·理雅各知“人”论“世”的翻译思想 | 第19-25页 |
·“叙事春秋”:理雅各《左传》英译的叙事化实践 | 第25-32页 |
·研究视角 | 第32-36页 |
·保罗·利科及其叙事思想 | 第32-33页 |
·从叙事的“三重摹仿”到翻译的“三重塑形” | 第33-36页 |
·研究意义 | 第36-39页 |
·“翻译叙事”——从达“意”到叙“事” | 第36-38页 |
·翻译叙事——从“抽象世界”到“生活世界” | 第38-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51页 |
·《左传》及《左传》外译活动研究 | 第39-45页 |
·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 第45-48页 |
·保罗·利科的叙事思想研究 | 第48-51页 |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第51-52页 |
·研究重点 | 第51页 |
·创新之处 | 第51-5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52-55页 |
·总体研究思路 | 第52页 |
·各章节具体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52-55页 |
第二章 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上篇)西方译论的“两条路径”与“三重抽象”:转向“生活世界”的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 第55-83页 |
·引子 | 第55页 |
·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 第55-57页 |
·质疑——隐匿于“语言工作层面的声音” | 第57-58页 |
·“如何译”还是“何为译”——被“生活世界”悬置的翻译理论合法性 | 第58-59页 |
·“抽象化”——现实世界在翻译中的遗忘与失落 | 第59-77页 |
·三重抽象:语言学视角下的“科学”译论 | 第61-68页 |
·三重抽象:哲学视角下的存在主义、阐释学译论 | 第68-77页 |
·从“抽象”到“具体”:寻找翻译回归“生活世界”的“中介” | 第77-81页 |
·归于何处:“生活世界”的内涵和指向 | 第78-79页 |
·回归之路:叙事作为翻译研究通往“生活世界”的通衢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三章 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下篇)“叙事”之中的翻译研究:保罗·利科叙事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的“三重塑形” | 第83-114页 |
·引子 | 第83页 |
·叙事与“叙事学” | 第83-93页 |
·“叙事无处不在” | 第84-86页 |
·当代西方叙事学理论:从“单数叙事学”到“复数叙事学” | 第86-88页 |
·“叙事”:在“叙”与“事”之间 | 第88-91页 |
·“缺席”的“人”与“生活”:在“叙”与“事”之外 | 第91-92页 |
·“我们为什么要叙事?” | 第92-93页 |
·叙事——回归“生活世界”的中介:利科的叙事思想 | 第93-102页 |
·从“人物”到“人”——利科的叙事思想的“生命化”指向 | 第95-98页 |
·“事件”到“故事”:利科叙事学理论的“生活化”指向 | 第98-102页 |
·“三重塑形”:翻译回归“生活世界”的“三重具象” | 第102-110页 |
·理论原型:叙事对“三个世界”的“三重模仿”(Three-fold mimesis) | 第102-106页 |
·基于叙事的“三重摹仿”的翻译方法论:“预塑”、“塑形”与“再塑形” | 第106-110页 |
·叙事与生活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预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所处时空的“叙事性”构建 | 第114-140页 |
·引子 | 第114页 |
·理雅各《春秋左传·绪论》的内容编排 | 第114-117页 |
·“时间性”、“结构性”、“象征性”:理雅各对《春秋左传》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的“预塑” | 第117-139页 |
·“时间性”:理雅各对齐、晋两国历史的时间谱系建构 | 第117-122页 |
·“结构性”:理雅各齐、晋两国所处历史背景的还原 | 第122-133页 |
·“象征性”:理雅各对春秋历史文化特征的强调 | 第133-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五章 “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人生经历的“故事性”再现 | 第140-183页 |
·引子 | 第140页 |
·“时序”与“天时”:一种“时间性”塑形模式 | 第140-148页 |
·“情节化”与“自然时序” | 第140-141页 |
·“四时”与“天道” | 第141-148页 |
·理雅各对齐桓公人生经历的“故事性”重现 | 第148-160页 |
·“春”——庄公八年“公子小白”的登场 | 第148-151页 |
·“夏”——庄公九年“齐侯小白”即位 | 第151-154页 |
·“秋”——闵公元年“霸主桓公”的刻画 | 第154-157页 |
·“冬”——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小白卒” | 第157-160页 |
·理雅各对晋文公人生经历的“故事性”重现 | 第160-181页 |
·“春”——僖公四年“重耳奔蒲” | 第160-162页 |
·“夏”——僖公二十三年“重耳及难” | 第162-174页 |
·“秋”——僖公二十五年“文公勤王” | 第174-179页 |
·“冬”——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 | 第179-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第六章 “再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形象的“具象化”重塑 | 第183-217页 |
·引子 | 第183页 |
·理雅各《左传》英译本中的“人” | 第183-190页 |
·“人”的分类:“人”还是“人物”? | 第185-187页 |
·“人”的观察立场:“述而不作”还是“以意逆志”? | 第187-188页 |
·“人”的刻画:“声”、“形”还是“神”? | 第188-190页 |
·理雅各《春秋左传》英译本对齐桓公与晋文公形象的“再塑形” | 第190-216页 |
·小白之“奔”与重耳之“奔” | 第193-199页 |
·小白“即位”与重耳“及难” | 第199-208页 |
·小白的“攘夷”与重耳的“尊王” | 第208-216页 |
·本章小结 | 第216-217页 |
第七章 从“译”到“叙”:翻译的“绪”、“序”、“豫” | 第217-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9页 |
后记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