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80 后”的命题 | 第14-15页 |
二、选题原因 | 第15-1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五、论文框架 | 第18-22页 |
第一章 80 后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2-56页 |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发展 | 第22-31页 |
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 第23-27页 |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发展 | 第27-31页 |
第二节 80 后文学叙事模式与传播途径产生的历史根源 | 第31-56页 |
一、物质生存空间:中国经济发展与相关政治决策 | 第31-45页 |
二、精神生存空间:生存处境中相同的内心体验 | 第45-56页 |
第二章 80 后文学中叛逆叙事 | 第56-120页 |
第一节 反叛主题 | 第57-81页 |
一、反抗父辈的文化霸权 | 第57-68页 |
二、反抗学校教育的模式化 | 第68-75页 |
三、反抗“虚妄”的传统文化理念 | 第75-81页 |
第二节 颠覆性叙事技巧运用:80 后戏仿写作 | 第81-88页 |
一、传统武侠小说创作模式的颠覆——论以韩寒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 第81-85页 |
二、语言戏仿——孙睿“戏谑成长” | 第85-88页 |
第三节 叛逆叙事形式 | 第88-120页 |
一、文学的形式 | 第88-98页 |
二、80 后叛逆叙事的形式特征―“跨文体” | 第98-112页 |
三、郭敬明——“跨世纪系列”中的跨文体范本 | 第112-120页 |
第三章 80 后文学的传播途径研究 | 第120-150页 |
第一节 80 后文学生产中媒体传播机制的多样化 | 第120-131页 |
一、多媒介的完美结合:从“萌芽”品牌兴起——上海“最世文化” | 第121-126页 |
二、文化生产者的商品性:80 后写手的多重身份 | 第126-131页 |
第二节 多媒介与市场合谋下的 80 后文学景观 | 第131-150页 |
一、话语权的抢夺:韩寒的博客“吵架场” | 第133-140页 |
二、欲望消费的展览馆: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 | 第140-150页 |
结语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6-157页 |
后记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