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空腔流声耦合振荡及压电振子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空腔流激振荡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空腔流激振荡及其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空腔流动分类 | 第14-15页 |
·空腔自持振荡 | 第15-20页 |
·流动控制技术的进展 | 第20-2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风洞和流动测量技术 | 第25-39页 |
·实验风洞及品质测试 | 第25-32页 |
·实验段型结构及大厅布局 | 第25-26页 |
·风洞的主要噪声源及其声学处理 | 第26-27页 |
·其他结构设计细节 | 第27-30页 |
·风洞品质测试 | 第30-32页 |
·速度测量 | 第32-36页 |
·热线风速仪的工作原理及标定 | 第33-35页 |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 第35-36页 |
·壁面动态压力测量系统 | 第36-38页 |
·压力传声器的原理 | 第36-37页 |
·压力传声器的安装方式 | 第37-38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空腔振荡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39-66页 |
·实验段设计 | 第39-40页 |
·壁面脉动压力测量 | 第40-58页 |
·壁面脉动压力谱特性 | 第40-48页 |
·腔口剪切层自持振荡 | 第48-51页 |
·空腔的驻波共振 | 第51-58页 |
·剪切层及来流边界层测量 | 第58-65页 |
·来流边界层 | 第59页 |
·剪切层速度 | 第59-65页 |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空腔壁面脉动压力分析 | 第66-84页 |
·本征正交分解的基本思想 | 第66-69页 |
·本征正交分解的数学描述 | 第66-67页 |
·快照的构成 | 第67-69页 |
·POD 方法在壁面压力场时-空域分解 | 第69-77页 |
·解析方程 | 第70页 |
·时-空域POD 分析 | 第70-77页 |
·POD 方法在壁面压力场频-空域分解 | 第77-82页 |
·解析方程 | 第77页 |
·频-空域POD 分析 | 第77-82页 |
·本章小节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压电振子设计及对空腔振荡抑制的研究 | 第84-107页 |
·压电振子结构及工作模式的选择 | 第84-87页 |
·压电振子结构的选择 | 第84-86页 |
·压电振子谐振频率的设定 | 第86-87页 |
·悬臂式压电振子的动力学模型 | 第87-94页 |
·多层结构悬臂振子的动力学建模 | 第87-91页 |
·悬臂式双晶振子的有限元建模 | 第91-94页 |
·悬臂式压电振子的振动特性 | 第94-99页 |
·几何参数对压电振子性能的影响 | 第94-96页 |
·压电振子动态响应函数与振子参数的选择 | 第96-99页 |
·双晶压电振子的空腔振荡抑制特性分析 | 第99-106页 |
·振片扰流装置的设计 | 第99-101页 |
·振荡抑制壁面脉动压力谱和剪切层特征 | 第101-103页 |
·扰流器激励参数对振荡抑制特性影响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7-108页 |
·本文主要创新 | 第108-109页 |
·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参与课题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2页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