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集群的发展 | 第18页 |
·企业动态能力的现实需求 | 第18-19页 |
·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 第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全文主旨 | 第20页 |
·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 | 第26-43页 |
·集群及集群企业的研究 | 第26-28页 |
·集群的研究和界定 | 第26-27页 |
·集群企业概念的界定 | 第27-28页 |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 | 第28-37页 |
·动态能力理论理论发展回顾 | 第28-31页 |
·对企业动态能力内涵及特征的认识 | 第31-36页 |
·动态能力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36-37页 |
·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理论研究述评 | 第37-43页 |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37-38页 |
·自主创新的提出 | 第38-39页 |
·自主创新机制诠释 | 第39-41页 |
·自主创新绩效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概念模型及理论假设 | 第43-71页 |
·集群企业超动态能力的内涵及模型的建立 | 第43-50页 |
·企业超动态能力观的提出 | 第43-44页 |
·集群企业超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 | 第44-46页 |
·集群企业超动态能力与三个维度的影响作用模型 | 第46-50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内涵和模型的建立 | 第50-56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系统特性 | 第50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内涵 | 第50-55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内涵及评价 | 第56-62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内涵 | 第56-57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评价研究 | 第57-62页 |
·集群企业动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相关变量的关联机理和整体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63-71页 |
·相关变量的关联机理 | 第63-66页 |
·整体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与传统技术范式及技术演化动态性的对比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及方法 | 第71-87页 |
·研究变量测量体系的构建 | 第71-76页 |
·测量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 | 第71-72页 |
·对集群企业的资源、组织及学习三个维度的测量 | 第72-73页 |
·集群企业超动态能力测量体系的构建 | 第73-75页 |
·对自主创新子机制的测量 | 第75页 |
·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的测量 | 第75-76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测量体系的构建 | 第76页 |
·数据获取 | 第76-81页 |
·抽样方案设计 | 第76-77页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77-78页 |
·数据样本量 | 第78页 |
·样本描述 | 第78-81页 |
·信度与效度 | 第81-83页 |
·信度与效度的意义 | 第81页 |
·信度测量 | 第81-82页 |
·效度 | 第82-83页 |
·统计技术 | 第83-87页 |
·SPSS分析方法 | 第83-84页 |
·结构方程建模 | 第84-87页 |
第五章 基于三个维度的集群企业超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 | 第87-105页 |
·超动态能力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87-90页 |
·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90-92页 |
·AMOS初始模型(路径图)的建立 | 第92-93页 |
·数据的输入、处理 | 第93-94页 |
·结果的输出(报表解读)及修正 | 第94-102页 |
·本节的研究结论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五个子机制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05-126页 |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05-108页 |
·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108-110页 |
·信度 | 第108-109页 |
·效度 | 第109-110页 |
·AMOS初始模型(路径图)的建立 | 第110-111页 |
·数据的输入、处理 | 第111-112页 |
·结果的输出(报表解读) | 第112-114页 |
·模型修正及报表解读 | 第114-124页 |
·本节的研究结论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集群企业超动态能力、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26-147页 |
·集群企业DIP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26-128页 |
·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128-130页 |
·信度 | 第128-129页 |
·效度 | 第129-130页 |
·AMOS初始模型(路径图)的建立 | 第130-131页 |
·数据的输入、处理及输出 | 第131-134页 |
·数据的输入及处理 | 第131-132页 |
·初始模拟后结果的输出(报表解读) | 第132-134页 |
·模型修正及输出结果分析 | 第134-142页 |
·超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分析 | 第142-145页 |
·本节的研究结论 | 第145-147页 |
第八章 星星集团(浙江台州集群企业)的案例研究及启示 | 第147-162页 |
·研究方法 | 第147页 |
·相关资料的获取 | 第147-14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8-150页 |
·台州的区位特点及经济发展概况 | 第148-149页 |
·台州企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 第149-150页 |
·星星集团的基本情况 | 第150页 |
·资料的分析、整理与讨论 | 第150-162页 |
·基于三维的星星集团的超动态能力分析 | 第150-154页 |
·星星集团的自主创新机制及五个子机制 | 第154-160页 |
·星星集团的自主创新绩效 | 第160页 |
·对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验证 | 第160-16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8页 |
·结论 | 第162-163页 |
·对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启示 | 第163-165页 |
·研究展望 | 第165-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6页 |
附录:基于超动态的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问卷调查表 | 第176-17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