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11页 |
(一) 《大学》 | 第8-10页 |
(二) 伦理政治 | 第10-11页 |
(三) 教育思想 | 第11页 |
(四) 伦理政治教育思想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之渊源 | 第17-23页 |
一、宗法制度是《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础 | 第17-18页 |
(一) 宗法制的形成 | 第17-18页 |
(二) 宗法制的特点 | 第18页 |
二、井田制是《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 第18-19页 |
三、儒家思想是《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 | 第19-23页 |
(一) 孔子的“为政以德” | 第19-20页 |
(二) 孟子的“性善论” | 第20-21页 |
(三) 荀子的“隆礼亲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分析 | 第23-30页 |
一、伦理政治教育的目的 | 第23-25页 |
(一) 明明德 | 第23页 |
(二) 亲民 | 第23-24页 |
(三) 止于至善 | 第24-25页 |
二、伦理政治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25-30页 |
(一) 格物致知 | 第25-27页 |
(二) 诚意正心 | 第27-28页 |
(三) 修身齐家 | 第28-29页 |
(四) 治国平天下 | 第29-30页 |
第三章《大学》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 | 第30-36页 |
一、伦理与政治相结合 | 第30-32页 |
二、修身与治学结合 | 第32-33页 |
三、仁义与礼制结合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大学》伦理政治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 第36-40页 |
一、加强人文教育培养 | 第36-37页 |
二、以“仁爱”为基础的博爱教育 | 第37-38页 |
三、强调德治与法制结合的公民教育 | 第38页 |
四、以政治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