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14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网络舆论与政府行为监督的基本理论 | 第17-24页 |
一、网络舆论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 第17-18页 |
(一) 网络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7页 |
(二) 网络舆论的特点 | 第17-18页 |
二、政府行为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 第18-19页 |
(一) 政府行为的基本内涵 | 第18页 |
(二) 政府行为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三、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一)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主体 | 第20页 |
(三)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客体 | 第20-21页 |
(四)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内容 | 第21页 |
(五)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方式 | 第21-22页 |
(六)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效力 | 第22页 |
四、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作用 | 第22-24页 |
(一)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水平,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 第22页 |
(二)网络舆论监督可以有效防止行政权力的失范、失效,从根本上防治腐败的发生 | 第22-23页 |
(三)网络舆论监督能够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水平,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5页 |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 第24-28页 |
(一)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二)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取得的成就 | 第26-28页 |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四)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三、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过程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一)网络舆论监督主体责任感缺失,道德素质低下 | 第30-32页 |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反应冷淡,出现逃避、干扰、抵制甚至报复现象 | 第32-33页 |
(三)缺失相应法律法规,网络舆论监督方式和内容存在法律“盲点” | 第33页 |
(四)网络舆论监督“越位”“错位”现象严重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重视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作用,努力发挥“正能量” | 第35-41页 |
一、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与传统媒体互动交流,构建良好舆论氛围 | 第35-36页 |
(一)标本兼治,端正网络媒体自身态度 | 第35页 |
(二)通过信息整理和研判,良性引导网络舆论 | 第35-36页 |
(三)增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交流 | 第36页 |
二、提高网络从业者和网民的道德素质,增强全民对网络舆论作用的理性认识 | 第36-37页 |
(一)提高网络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 第36-37页 |
(二)提高网络从业者的道德素质 | 第37页 |
三、适时出台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法规,消除相关法律“盲点” | 第37-38页 |
(一)制定网络隐私法,保护网民的隐私权 | 第38页 |
(二)尽快制定网络舆论监督权保护法,确保网民的监督权力有法可依 | 第38页 |
四、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 | 第38-41页 |
(一)政府主动公开政务,保障网民的知情权 | 第38-39页 |
(二)建立政府与网民常态沟通机制,及时处理网民意见和建议 | 第39页 |
(三)转变领导干部思想,正确对待网络监督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