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现象学 | 第13-14页 |
二、存在主义哲学 | 第14-15页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一、生活世界的概念 | 第15-17页 |
二、关于教育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 | 第18-22页 |
四、儿童生活世界研究的相关论述 | 第22-23页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23页 |
二、非参与性观察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敞亮本真——儿童生活世界的内涵及其特性 | 第24-50页 |
第一节 生活世界:儿童的存在方式 | 第25-39页 |
一、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自在游戏的世界 | 第27-31页 |
二、儿童生活世界儿童尽情体验的世界 | 第31-35页 |
三、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自由创造的世界 | 第35-39页 |
第二节 儿童生活世界的特性 | 第39-50页 |
一、原初性 | 第40-43页 |
二、整体性 | 第43-45页 |
三、自在性 | 第45-46页 |
四、诗意性 | 第46-48页 |
五、情感性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根”的追溯——儿童生活世界于学前教育的意义 | 第50-61页 |
第一节 儿童生活世界是学前教育的基础 | 第50-55页 |
第二节 儿童生活世界是学前教育的意义所在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儿童生活世界是学前教育的“生命”源泉 | 第57-61页 |
第四章 暗哑的现实——教育与儿童生活世界的疏离 | 第61-72页 |
第一节“理想的儿童”促成教育中当下现实儿童的"缺场" | 第61-65页 |
第二节 教学对儿童当下经历与体验的忽视 | 第65-67页 |
第三节 规则与制度羁绊自由自在的生活 | 第67-72页 |
第五章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教育主张——回归本真 | 第72-77页 |
第一节 关注“此在”,充盈儿童生活世界 | 第72-74页 |
第二节 理解儿童生活世界,塑造新型师生关系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后记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