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的宪法学分析--基于权利义务的视角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引言 | 第8-13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一、现实意义 | 第8页 |
| 二、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一、关于民生的内涵 | 第9-10页 |
| 二、民生权利的具体内容 | 第10页 |
| 三、关于国家义务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民生权利的理论概述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关于“民生” | 第13-15页 |
| 一、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 | 第13-14页 |
| 二、中国近代的民生思想 | 第14页 |
| 三、中国当代的民生思想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关于“民生权利” | 第15-17页 |
| 一、民生权利的概念 | 第15-16页 |
| 二、民生权利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民生权利的性质 | 第17-19页 |
| 一、“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理论 | 第17页 |
| 二、民生权利具有“主观权利”的性质 | 第17-18页 |
| 三、民生权利具有”客观法”的性质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民生权利的具体内容 | 第19-26页 |
| 第一节 平等权 | 第20-21页 |
| 一、形式平等 | 第20-21页 |
| 二、实质平等 | 第21页 |
| 第二节 自由权 | 第21-23页 |
| 一、人身自由 | 第21-22页 |
| 二、经济自由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社会权 | 第23-26页 |
| 一、受教育权 | 第23-24页 |
| 二、劳动权 | 第24页 |
| 三、社会保障权 | 第24页 |
| 四、生存权、发展权及环境权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民生权利的国家义务理论 | 第26-31页 |
| 第一节 西方国家义务的理论演变 | 第26-27页 |
| 一、自然法学派 | 第26页 |
| 二、实证法学派 | 第26-27页 |
| 三、社会法学派 | 第27页 |
| 第二节 国家义务的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 一、价值基础 | 第27-28页 |
| 二、逻辑基础 | 第28页 |
| 三、宪法基础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国家义务的内容 | 第29-31页 |
| 一、尊重义务 | 第29-30页 |
| 二、保护义务 | 第30页 |
| 三、促进义务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民生权利保障的实现路径 | 第31-41页 |
| 第一节 国家保障民生权利的意义 | 第31-32页 |
| 一、保障人权 | 第31页 |
| 二、实现社会正义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国家义务履行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 一、公平正义原则 | 第32页 |
| 二、利益均衡原则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国外保障民生的成功经验 | 第33-35页 |
| 一、养老保障 | 第33页 |
| 二、医疗保障 | 第33-34页 |
| 三、住房保障 | 第34页 |
| 四、就业保障 | 第34-35页 |
| 五、教育保障 | 第35页 |
| 第四节 我国民生权利保障的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 一、权利配置失衡 | 第36-37页 |
| 二、政府职能缺位 | 第37页 |
| 三、利益表达不畅 | 第37-38页 |
| 第五节 我国民生权利保障的法律途径 | 第38-41页 |
| 一、立法方面 | 第38-39页 |
| 二、行政方面 | 第39-40页 |
| 三、司法方面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