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壮族国家认同状况研究--以广西大新县板价村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第10-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选题的目的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第11-13页
       ·关于国家认同概念第11-12页
       ·关于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关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研究第13-14页
     ·关于壮族的国家认同研究第14-15页
   ·研究的思路、重点、难点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5-16页
     ·研究的思路第15页
     ·重点、难点第15-16页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16页
   ·研究的方法第16-17页
     ·文献研究法第16-17页
     ·问卷调查法第17页
     ·实地研究法第17页
   ·相关概念的分析及理论基础第17-18页
     ·认同的界定第17-18页
     ·国家认同的定义第18页
   ·相关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社会认同理论第19页
     ·莫顿的功能理论第19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第19-21页
第二章 壮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演变第21-33页
   ·我国壮族的基本概况第21页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壮族国家认同的发展状况第21-30页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管辖为壮族的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第22-24页
     ·唐宋所推行的羁縻州和土官制度以及儒学的发展促进了壮族国家认同意识的逐步形成第24-28页
     ·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增进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第28-29页
     ·明清王朝的改土归流进一步增强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第29页
     ·清末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的加深,极大增强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第29-30页
     ·抗日战争更加增强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第30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壮族的国家认同第30-33页
第三章 壮族国家认同的实证分析第33-39页
   ·广西自治区大新县板价村的概况第33页
   ·壮族民众的自然属性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33-36页
     ·壮族民众的年龄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34-35页
     ·壮族民众的性别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35-36页
   ·壮族民众的社会属性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36-39页
     ·壮族成员的职业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36-38页
     ·壮族成员的自身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38-39页
第四章 壮族边民国家认同状况的原因分析第39-44页
   ·稻作农业生产方式为壮族的国家认同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条件第39-40页
   ·壮区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时间较早,从而形成了壮族与汉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局面第40-41页
   ·壮汉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为壮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文化基础和亲情纽带第41-42页
   ·新中国成立后所实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了壮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调研照片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公务员需求结构的特征及其激励对策研究--以广西武鸣县为例
下一篇: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L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