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15页 |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清代财政监察制度演变概述 | 第15-18页 |
·清代财政监察制度的源头 | 第15-16页 |
·清代财政监察制度的初创及成型 | 第16-17页 |
·清代财政监察制度的变革和终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清代的财政监察立法 | 第18-22页 |
·监察法典中的财政监察立法 | 第18-20页 |
·律典、则例中的监察法内容 | 第20页 |
·诏谕中的财政监察立法 | 第20-22页 |
第四章 清代中央机关的财政监察权 | 第22-41页 |
·清代中央机关财政监察权概述 | 第22-23页 |
·都察院十五道御史的财政监察权 | 第23-26页 |
·江南道 | 第23-24页 |
·山西道 | 第24-25页 |
·陕西道 | 第25-26页 |
·京畿道 | 第26页 |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财政监察权 | 第26-30页 |
·户科 | 第27-28页 |
·工科 | 第28-30页 |
·兵科 | 第30页 |
·稽查内务府御史处的财政监察权 | 第30页 |
·户部的财政监察权 | 第30-36页 |
·户部内设机构的财政监察职权 | 第31-36页 |
·雍正朝会考府的财政监察权 | 第36-37页 |
·会考府的设立 | 第36-37页 |
·会考府之职掌及运行 | 第37页 |
·会考府裁撤和评价 | 第37页 |
·清末设立审计院的探索 | 第37-39页 |
·清代探索设立审计院的缘起 | 第38页 |
·设立审计院倡议的“流产” | 第38-39页 |
·清代中央机关财政监察权的实施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清代地方机关的财政监察权 | 第41-51页 |
·清代地方机关财政监察权概述 | 第41页 |
·中央巡察官员的财政监察权 | 第41-44页 |
·巡按御史的财政监察权 | 第42页 |
·科道个差的财政监察权 | 第42-44页 |
·地方固有官员的财政监察权 | 第44-48页 |
·督抚的财政监察权 | 第44-46页 |
·按察使的财政监察权 | 第46页 |
·分巡道的财政监察权 | 第46-48页 |
·布政使的财政监察权 | 第48页 |
·清代地方机关财政监察权的实施 | 第48-51页 |
第六章 清代财政监察的优点和不足 | 第51-58页 |
·清代财政监察的优点 | 第51-54页 |
·清代的财政监察机构设置严密“科道合一,网络密集” | 第51-52页 |
·财政监察机关统隶明确,且相互制约 | 第52-53页 |
·重视官员离任及交接的财务监督 | 第53页 |
·对于违反财政监察法规的官员惩处严格 | 第53-54页 |
·清代财政监察的不足 | 第54-58页 |
·皇帝对监察干预过多,导致监察效果不佳 | 第54-55页 |
·重中央财政监察,轻地方财政监察 | 第55-56页 |
·多头监察,且多受牵制,职权未理顺,导致监察不力 | 第56-57页 |
·地方上的按察使和分巡道的财政监察权未有效发挥 | 第57-58页 |
余论:封建财政监察同封建专制政治的关系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