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焦化废水 | 第11-15页 |
| ·焦化废水的来源与成份 | 第11-12页 |
| ·焦化废水的危害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处理焦化废水的工艺 | 第13-15页 |
| ·生化法 | 第13-14页 |
| ·物化法 | 第14-15页 |
| ·化学法 | 第15页 |
| ·活性炭/沸石复合材料 | 第15-21页 |
| ·活性炭 | 第15-18页 |
| ·沸石 | 第18-19页 |
| ·活性炭/沸石复合材料 | 第19-21页 |
| ·活性炭/沸石复合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33页 |
| ·活性炭/沸石复合材料 | 第25页 |
| ·模拟废水的配制 | 第25-26页 |
| ·实验分析设备及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设备 | 第26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氨氮分析方法-纳氏试剂光度法 | 第26-27页 |
| ·苯酚分析方法-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 | 第27页 |
| ·COD分析法 | 第27页 |
| ·pH值调节 | 第27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27-29页 |
| ·Langmiur吸附等温线 | 第28页 |
|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 第28-29页 |
| ·Toth吸附等温线 | 第29页 |
| ·Redlich-Peterson(R-P)吸附等温线 | 第29页 |
|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29-30页 |
|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0-32页 |
|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31页 |
| ·粒子内扩散模型 | 第31-32页 |
| ·动力学中活化能的考察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单组份氨氮与苯酚的静态吸附 | 第33-45页 |
| ·单组份热力学分析 | 第33-38页 |
| ·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33-35页 |
| ·模拟废水中苯酚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35-36页 |
| ·单组份吸附热力学参数 | 第36-38页 |
| ·单组份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8-45页 |
| ·模拟废水中氨氮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8-41页 |
| ·模拟废水中苯酚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1-45页 |
| 第四章 双组份与三组份体系的静态吸附 | 第45-61页 |
| ·考察溶液初始pH值对双组份模拟废水吸附影响 | 第45-46页 |
| ·考察吸附剂投加量对双组份模拟废水吸附影响 | 第46-47页 |
| ·考察双组份模拟废水的吸附等温线 | 第47-51页 |
| ·考察溶液初始pH值对三组份模拟废水吸附影响 | 第51-52页 |
| ·考察反应时间对三组份模拟废水吸附影响 | 第52-53页 |
| ·考察吸附剂投加量对三组份模拟废水吸附影响 | 第53页 |
| ·考察三组份模拟废水的吸附等温线 | 第53-57页 |
| ·考察组份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吸附 | 第57-59页 |
| ·考察不同的吸附剂对三组份模拟废水的影响对比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投加型复合材料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 第61-7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61页 |
| ·研究内容 | 第61-62页 |
| ·实验材料、装置与方法 | 第62-65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 ·实验装置 | 第62页 |
| ·实验工艺 | 第62-63页 |
| ·实验进水水质 | 第63-65页 |
| ·实验内容 | 第65-73页 |
| ·模拟废水未加苯酚的对比实验 | 第65-69页 |
| ·考察不同氨氮浓度对投加材料的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65-67页 |
| ·考察不同有机物浓度(COD)对投加材料的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去除时间的对比 | 第68-69页 |
| ·模拟添加不同浓度的苯酚废水 | 第69-71页 |
| ·实际焦化废水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7页 |
| ·总结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