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 第11-13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 第13-15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 第13-14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第14-15页 |
| ·分子印迹技术中制备条件的选择 | 第15-19页 |
| ·模板分子的选择 | 第15-16页 |
| ·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16-18页 |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18-19页 |
| ·引发剂和引发方式的选择 | 第19页 |
|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 第19-21页 |
| ·碳微球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 第21-24页 |
| ·碳微球及其修饰 | 第21-22页 |
| ·碳微球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22-24页 |
|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5页 |
| ·紫外光谱法优选功能单体 | 第27-28页 |
|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 ·量化计算优选功能单体 | 第28页 |
| ·吸附实验优选功能单体 | 第28-32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步骤 | 第29-32页 |
| ·分析方法及表征 | 第32-35页 |
|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第32页 |
| ·热重分析 | 第32-3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紫外光谱法优选功能单体 | 第35-43页 |
| ·DBT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35-38页 |
| ·功能单体对DBT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38-41页 |
| ·MAA对DBT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38-39页 |
| ·AMPS对DBT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39-40页 |
| ·2-VP对DBT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量化计算优选功能单体 | 第43-51页 |
| ·DBT分子结构的优化 | 第43-45页 |
| ·优选功能单体 | 第45-46页 |
| ·DBT和功能单体间的相互作用 | 第46-50页 |
| ·DBT和MAA的相互作用 | 第46-48页 |
| ·DBT和2-VP的相互作用 | 第48-49页 |
| ·DBT和AMPS的相互作用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静态吸附实验法优选功能单体 | 第51-61页 |
| ·P(2-VP)-MIP/CMSs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 第51-54页 |
| ·形貌分析 | 第51-52页 |
|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2-54页 |
| ·竞争吸附分析 | 第54页 |
| ·PAMPS-MIP/CMSs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 第54-56页 |
| ·PMAA-MIP/CMSs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 第56-58页 |
| ·优选功能单体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