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概要 | 第15-25页 |
一、食品召回的法律渊源 | 第15-17页 |
1、法律 | 第15-16页 |
2、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 第16页 |
3、部门规章 | 第16-17页 |
二、食品召回的法律关系 | 第17-20页 |
1、食品召回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17-18页 |
2、食品召回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18-19页 |
3、食品召回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19-20页 |
三、食品召回的法律程序 | 第20-22页 |
1、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 | 第21页 |
2、确定召回级别 | 第21-22页 |
3、实施召回 | 第22页 |
4、召回的处理与监督 | 第22页 |
四、食品召回的法律责任 | 第22-25页 |
1、《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中的法律责任 | 第23页 |
2、《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责任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一、食品召回制度的法理学基础 | 第25-27页 |
1、食品召回制度体现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的融合 | 第25-26页 |
2、食品召回制度体现法律的秩序价值 | 第26页 |
3、食品召回制度体现法律的正义价值 | 第26-27页 |
二、食品召回制度的法经济学基础 | 第27-29页 |
1、食品召回制度具有经济法的基本属性 | 第27-28页 |
2、食品召回制度符合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 第28-29页 |
三、食品召回制度的法社会学基础 | 第29-32页 |
1、食品召回制度体现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社会法学思想 | 第29-30页 |
2、食品召回制度符合社会法追求公平的理念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现有缺陷 | 第32-38页 |
一、我国食品召回存在的法律制度缺陷 | 第32-36页 |
1、食品召回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2-33页 |
2、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 | 第33-34页 |
3、食品召回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34-35页 |
4、食品召回处理规定不严格 | 第35-36页 |
二、我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 第36-38页 |
1、消费者召回观念狭隘 | 第36-37页 |
2、企业主动召回实施难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域外经验 | 第38-44页 |
一、国外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现状 | 第38-41页 |
1、食品召回的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2、食品召回的监管机构 | 第39页 |
3、食品召回的分类与级别 | 第39-40页 |
4、食品召回的程序 | 第40-41页 |
5、食品召回的法律责任 | 第41页 |
二、国外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经验总结 | 第41-44页 |
1、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2页 |
2、全面完善的监管体系 | 第42页 |
3、可操作性强的食品召回程序 | 第42-43页 |
4、健全先进的配套机制 | 第43页 |
5、严厉多样的惩罚措施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4-53页 |
一、健全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 | 第44-46页 |
1、完善现有的食品召回法律规范 | 第44-45页 |
2、完善与《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技术性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二、强化食品召回的监管体制 | 第46-49页 |
1、明确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责 | 第46-47页 |
2、健全食品召回监管模式 | 第47-48页 |
3、强化食品召回的后续监管 | 第48-49页 |
三、加强食品召回的配套措施 | 第49-53页 |
1、建立完备的食品溯源机制 | 第49-50页 |
2、设立食品召回责任保险制度 | 第50-51页 |
3、完善食品召回信息发布制度 | 第51-52页 |
4、加强对消费者和企业食品召回的宣传教育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