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4页
 1 群体情绪的研究综述第16-23页
   ·群体情绪的概念第16-19页
     ·群体情绪的基本观点第17页
     ·群体情绪的基本过程第17-19页
   ·群体情绪的特点第19-21页
     ·群体情绪强度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第19-20页
     ·群体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第20页
     ·群体情绪激发与调节群际态度与群际行为第20-21页
   ·群体情绪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群际情绪与群际判断第21页
     ·群体情绪与群际幸灾乐祸第21-22页
     ·从短暂性的群体情绪到习惯性的群体情绪:情绪普遍化的过程第22-23页
   ·对IET的评价第23页
 2 情绪社会分享的研究综述第23-29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概念第23-24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基本属性第24-25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普遍性第24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传播性第24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时间性第24-25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局限性第25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影响因素第25-26页
     ·事件的情绪强度第25页
     ·事件的道德属性第25-26页
     ·事件分享对象的反应第26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第26-28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个体功能与作用机制第26-27页
     ·情绪社会分享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机制第27-28页
   ·情绪社会分享研究的评价第28-29页
     ·拓展情绪社会分享功能的研究视角第28页
     ·深化情绪社会分享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第28-29页
     ·关注情绪社会分享发生的人际关系网络环境第29页
 3 情绪感染的研究综述第29-36页
   ·情绪感染的概念第30页
   ·情绪感染的机制第30-32页
     ·模仿-反馈机制第30-32页
   ·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第32-33页
     ·个体差异第32页
     ·文化差异性与情绪感染第32-33页
   ·群体情绪感染第33-34页
     ·群体情绪感染的循环效应第33-34页
     ·群体情绪感染理论的实践效应第34页
   ·针对已有情绪感染研究的评价第34页
   ·情绪感染的未来研究第34-36页
     ·个体差异性与情绪感染程度研究第34-35页
     ·群体情绪感染第35-36页
     ·情绪感染的应用第36页
 4 群体情绪传播的建模研究综述第36-44页
   ·谣言传播的研究第37页
   ·谣言模型研究进展第37-40页
     ·基于微分动力学的谣言传播模型第38页
     ·复杂网络上的谣言传播模型第38-40页
   ·人际网络关系的信息传播建模第40-43页
     ·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模型:BA模型第41页
     ·加权网络模型第41-42页
     ·加权网络的演化模型第42-43页
   ·加权网络上的传播行为动力学第43-44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总体设计第44-50页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45-46页
   ·研究重点上的问题第45页
   ·研究方法上的问题第45-46页
   ·理论发展的上的问题第46页
   ·研究多角度上的问题第46页
 2 本研究试图解决和验证的问题第46-50页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与社会网络的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第46页
   ·考察心理学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时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46-47页
     ·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的影响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46-47页
     ·考察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47页
     ·考察情绪社会再次分享影响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47页
     ·考察群体属性与事件的效价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47页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与社会网络的群体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第47-48页
   ·考察心理因素对群体内情绪强度的时间动力特征的影响第48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第48-50页
第三章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建立第50-58页
 1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建立第50-52页
   ·研究目的第50页
   ·研究假设第50页
   ·研究方法第50-52页
     ·本研究中待建模型的特点第50页
     ·模型的建立第50-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页
 2 群体情绪传播的过程与途径的研究第52-58页
   ·群体情绪传播过程的研究第52-54页
     ·研究目的第52页
     ·研究假设第52-53页
     ·研究方法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页
   ·群体情绪传播途径的研究第54-58页
     ·研究目的第54-55页
     ·研究假设第55页
     ·研究方法第55-56页
     ·结果与讨论第56-58页
第四章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实证检验第58-65页
 1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仿真第58-60页
   ·研究目的第58页
   ·研究假设第58页
   ·研究方法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60页
     ·仿真结果第58-59页
     ·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形的影响第59-60页
 2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实证检验第60-65页
   ·研究目的第60页
   ·研究假设第60页
   ·研究方法第60-64页
     ·被试第60页
     ·实验材料第60页
     ·研究程序第60-62页
     ·统计分析第62-64页
   ·结果与讨论第64-65页
第五章 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第65-84页
 1 研究目的第65页
   ·探索影响群体情绪传播的事件属性因素第65页
   ·探索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第65页
 2 研究假设第65-66页
 3 研究方法第66-81页
   ·被试第66页
   ·研究材料第66-67页
     ·用于诱发群体情绪的新闻材料第66-67页
     ·群体认同感量表第67页
     ·班级成员间亲密感与信任感调查问卷第67页
     ·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量表第67页
     ·正负性情绪量表第67页
   ·研究程序第67-69页
   ·统计分析第69-81页
     ·两支球队的实力评价结果第69页
     ·量表信度检验第69页
     ·情绪唤起的检验第69-70页
     ·事件效价与群体内外属性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第70-75页
     ·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第75-77页
     ·对群体成员不传播与不再二次传播群体情绪的原因分析第77-81页
 4 结果与讨论第81-84页
第六章 群体内情绪强度的时间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第84-98页
 1 探索群体内情绪强度的时间动力学规律第84-94页
   ·研究目的第84-85页
   ·研究假设第85页
   ·研究方法第85-93页
     ·被试第85-86页
     ·实验材料第86页
     ·研究程序第86-87页
     ·统计分析第87-93页
   ·结果与讨论第93-94页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第93页
     ·群体属性以及事件效价对产生特定群体情绪强度所需的认同感第93-94页
     ·群体属性以及事件效价对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影响第94页
     ·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峰值滞后第94页
 2 探索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规律的影响第94-98页
   ·研究目的第94页
   ·研究假设第94-95页
   ·方法第95-96页
   ·讨论第96-98页
第七章 综合讨论与主要结论第98-111页
 1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建立第99-101页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与社会网络的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第99-100页
   ·对群体情绪传播的过程与途径的探索与验证第100-101页
 2 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因素第101-103页
   ·事件效价与内外群体属性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特征影响第101-102页
   ·心理变量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102-103页
 3 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对模型的检验第103页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03页
   ·对所建立的群体情绪强度动力学模型的检验第103页
 4 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因素第103-104页
   ·事件效价与内外群体属性对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103-104页
   ·心理变量对群体内情绪情绪强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104页
 5 对两个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综合讨论第104-108页
   ·本研究所建立的两个模型的意义第104-105页
   ·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及强度动力学特征影响效果的统一解释第105-106页
   ·对群体情绪传播及强度扩散进行有效预测、干预与控制的建议第106-107页
   ·群体内情绪强度衰减的滞后效应对群体情绪、群体性事件预警与干预的启示第107-108页
 6 研究创新之处第108页
 7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08-109页
 8 主要研究结论第109-111页
附录第11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埃利奥特·史密斯的传播主义思想研究
下一篇: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新方法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