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法困境问题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 国内外软法困境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国外软法困境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国内软法困境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软法困境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提升软法的品质 | 第11-12页 |
2、 推动软硬法之治 | 第12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4页 |
一、 软法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6页 |
(一) 软法概念考辩 | 第14-17页 |
1、 软法概念沿革 | 第14-15页 |
2、 软法概念争论 | 第15-16页 |
3、 软法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二) 软法学理分析 | 第17-22页 |
1、 软法兴起背景 | 第17-20页 |
2、 软法效力解析 | 第20-21页 |
3、 软法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三) 软法作用 | 第22-26页 |
1、 弥补硬法漏洞 | 第23页 |
2、 法律权威建立 | 第23-24页 |
3、 社会成本降低 | 第24-26页 |
二、 软法现实困境 | 第26-37页 |
(一) 软法的一般缺陷 | 第26-29页 |
1、 形式理性不足 | 第26-27页 |
2、 责任制度缺失 | 第27-28页 |
3、 实质的非理性 | 第28-29页 |
(二) 我国软法的特殊缺陷 | 第29-37页 |
1、 创制过程紊乱 | 第29-31页 |
2、 软法异化普遍 | 第31-33页 |
3、 主体权力越位 | 第33-34页 |
4、 软硬法的错位 | 第34-37页 |
三、 我国软法困境探源 | 第37-43页 |
(一) 法治意识缺乏 | 第37-39页 |
1、 传统“权力本位”思想 | 第37-38页 |
2、 法治兴起的“被动性” | 第38-39页 |
(二) 程序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1、 程序要件缺失 | 第39-40页 |
2、 形式要素稀薄 | 第40页 |
(三) 监督机制缺失 | 第40-43页 |
1、 软法的自身监督 | 第41页 |
2、 软法的社会监督 | 第41-42页 |
3、 软法的国家监督 | 第42-43页 |
四、 我国软法完善之路 | 第43-48页 |
(一) 软法规范法治化 | 第43-44页 |
1、 转变传统观念 | 第43-44页 |
2、 普及法治精神 | 第44页 |
(二) 创制程序理性化 | 第44-46页 |
1、 强化公众参与过程 | 第45页 |
2、 重视协商民主机制 | 第45-46页 |
(三) 强化软法监督机制 | 第46-48页 |
1、 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 第46-47页 |
2、 健全社会监督渠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