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善治理论 | 第10-11页 |
2. 弱势群体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 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一、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15-20页 |
(一) 治理的概念 | 第15-17页 |
(二) 善治的兴起 | 第17-20页 |
二、 弱势群体现象及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一) 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20-23页 |
1. “弱势群体”与“弱者” | 第22页 |
2. “弱势群体”与“特殊群体” | 第22页 |
3. “弱势群体”与“贫困群体” | 第22-23页 |
(二)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理基础 | 第23-26页 |
1.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是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 | 第23-24页 |
2.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3.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25-26页 |
三、 善治理念下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反思 | 第26-32页 |
(一)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缺陷 | 第26-29页 |
1.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力度不足 | 第26-27页 |
2. 弱势群体权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 第27-28页 |
3. 弱势群体权益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二) 社会转型给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 第29-32页 |
1.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理念的转换 | 第29-30页 |
2.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主体多元化 | 第30-31页 |
3.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手段复合化 | 第31-32页 |
四、 善治理念下福利国家时期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演进和启示 | 第32-40页 |
(一) 福利国家时期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理论演进 | 第32-34页 |
1. 新自由主义与福利国家 | 第32-33页 |
2. “第三条道路”与福利国家 | 第33页 |
3. 善治理念与福利多元主义 | 第33-34页 |
(二) 善治理念对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启示 | 第34-40页 |
1. 以法治为依托 | 第35-36页 |
2. 以民众为中心 | 第36-37页 |
3. 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37-38页 |
4. 构建回应型政府 | 第38-40页 |
五、 善治视野下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进路选择 | 第40-45页 |
(一) 健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40-42页 |
1. 弱势群体权益立法保护 | 第40-41页 |
2. 弱势群体权益执法保护 | 第41页 |
3. 弱势群体权益司法保护 | 第41-42页 |
(二) 健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42-45页 |
1. 规范和扶持社会组织 | 第43-44页 |
2. 增强弱势群体自助能力 | 第44-45页 |
六、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