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语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1. 种子劣变 | 第16-18页 |
·与种子劣变相关的变化 | 第16-17页 |
·种子劣变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种子劣变发生的部位 | 第18页 |
2. 高温高湿胁迫下的种子劣变 | 第18-25页 |
·光合作用 | 第19-20页 |
·高温高湿胁迫引起大豆种子感染真菌的致病机制 | 第20-22页 |
·碳素和氮素的代谢 | 第22页 |
·大豆种子细胞膜的耐热性 | 第22-23页 |
·大豆种子的抗氧化性 | 第23页 |
·代谢产物 | 第23-24页 |
·蛋白的变化和基因的表达 | 第24-25页 |
3. 种子蛋白质组的研究 | 第25-31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26-29页 |
·种子蛋白质组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4. 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31-37页 |
·代谢组学的发展历史 | 第31页 |
·代谢组学的研究路线与关键技术 | 第31-34页 |
·代谢组学在植物非生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7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我国南方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的评价 | 第4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92份春大豆种质抗种子田间劣变性的评价 | 第42-44页 |
·温箱蚀化处理筛选获得的抗种子田间劣变种质与不抗种质 | 第44-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大豆种质种子劣变抗性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6-47页 |
·温箱蚀化法模拟田间条件的确定 | 第47页 |
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大豆种子响应高温高湿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基础 | 第48-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3页 |
·实验材料的处理 | 第48页 |
·高温高湿胁迫下相关生理数据测定 | 第48-50页 |
·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50-51页 |
·NO_3~-、NO_2~-、NH_4~+及NO含量的测定 | 第51-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ROS含量的变化 | 第53-55页 |
·MDA、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第55-56页 |
·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 第56-57页 |
·种子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57-58页 |
·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58-59页 |
·光化学效率的变化 | 第59-60页 |
·乙烯生成速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不同形态氮离子含量的变化 | 第61-63页 |
·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7页 |
·对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64页 |
·对细胞膜的损伤 | 第64页 |
·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64-65页 |
·对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 | 第65-66页 |
·对大豆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66-67页 |
·大豆种子中氮素代谢系统的变化 | 第67页 |
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大豆种子响应高温高湿胁迫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68-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实验材料及处理 | 第68页 |
·代谢组学分析 | 第68-69页 |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检测到的代谢产物 | 第69-71页 |
·涉及卡尔文循环的代谢产物含量变化 | 第71-72页 |
·涉及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产物含量变化 | 第72-73页 |
·涉及光呼吸途径的代谢产物含量变化 | 第73-74页 |
·涉及三羧酸循环途径的代谢产物含量变化 | 第74页 |
·涉及氨基酸合成途径的代谢物质含量变化 | 第74-76页 |
·涉及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的代谢物质含量变化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80页 |
·涉及卡尔文循环及光呼吸途径的相关代谢物含量变化 | 第77-78页 |
·涉及磷酸戊糖途径的相关代谢物含量变化 | 第78页 |
·涉及三羧酸循环途径的相关代谢物含量变化 | 第78页 |
·涉及氨基酸合成途径的相关代谢物含量变化 | 第78-79页 |
·涉及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的相关代谢物含量变化 | 第79-80页 |
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大豆种子响应高温高湿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 第82-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6页 |
·实验材料的处理 | 第82-83页 |
·种子可溶性蛋白质样品制备 | 第83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83页 |
·等电聚焦 | 第83-84页 |
·SDS-PAGE | 第84页 |
·2-DE胶染色 | 第84页 |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84页 |
·胶内酶解 | 第84-85页 |
·肽质指纹图谱数据的蛋白鉴定 | 第85页 |
·生物学功能预测 | 第85-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8页 |
·胁迫下宁镇一号和湘豆三号种子蛋白2-DE分析 | 第86-88页 |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鉴定和功能分类 | 第88-98页 |
3. 讨论 | 第98-113页 |
·与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 | 第99-100页 |
·与转录相关的蛋白 | 第100-101页 |
·与蛋白折叠与组装相关的蛋白 | 第101-102页 |
·与蛋白合成相关的蛋白 | 第102页 |
·与蛋白降解相关的蛋白 | 第102-104页 |
·参与细胞修复和防御相关的蛋白 | 第104-105页 |
·参与氨基酸代谢的蛋白 | 第105-106页 |
·参与脂代谢和氮素代谢的蛋白 | 第106-107页 |
·参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蛋白 | 第107-108页 |
·参与碳素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蛋白 | 第108-110页 |
·参与蔗糖转运的蛋白 | 第110-111页 |
·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 | 第111-113页 |
4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 | 第114-124页 |
1 种子田间劣变抗性品种湘豆三号响应HTH胁迫的机制 | 第114-118页 |
·提高抗性的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 | 第114-116页 |
·降低抗性的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 | 第116-118页 |
2 不抗种子田间劣变品种宁镇一号响应HTH胁迫的机制 | 第118-121页 |
·提高抗性的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 | 第118-119页 |
·降低抗性的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 | 第119-121页 |
3 品种间响应HTH胁迫机制的异同 | 第121页 |
·2个品种种子中提高抗性的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 | 第121页 |
·2个品种种子中促进劣变的代谢途径和细胞过程 | 第121页 |
4. 小结 | 第121-124页 |
全文结论 | 第124-126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3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