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及其英文对照 | 第14-15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5-42页 |
第—章 菜用大豆的遗传育种及植物糖代谢相关酶和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42页 |
1 菜用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 第16-25页 |
·菜用大豆的生产 | 第16页 |
·菜用大豆的品种选育 | 第16-20页 |
·菜用大豆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连锁作图、关联作图及其在大豆QTL定位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2 植物中蔗糖的代谢 | 第25-27页 |
·蔗糖的合成 | 第25-26页 |
·蔗糖的分解 | 第26-27页 |
3 植物转化酶(Inv)及其基因的研究 | 第27-34页 |
·Inv的分类与特性 | 第27-29页 |
·Inv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第29-33页 |
·Inv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 第33-34页 |
4 植物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及其基因的研究 | 第34-40页 |
·SPS的生物学特性 | 第35页 |
·SPS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第35-38页 |
·SPS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 第38-4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2页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42-117页 |
第二章 大豆鲜籽粒性状的变异及其QTL发掘 | 第4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大豆鲜籽粒性状的变异及种质筛选 | 第45-47页 |
·关联分析:标记-鲜籽粒性状关联位点的发掘 | 第47-53页 |
·连锁作图:鲜籽粒性状QTL的鉴定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种质资源筛选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 第54-55页 |
·关联作图与连锁作图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大豆糖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材料 | 第57页 |
·基因克隆 | 第57-59页 |
·序列分析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大豆CInv及SPS基因的克隆 | 第60页 |
·基因序列分析 | 第60-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植物转化酶的进化和亚细胞定位 | 第65-66页 |
·蔗糖磷酸合成酶的分类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大豆转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及其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67-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材料 | 第67页 |
·糖代谢物含量测定 | 第67-68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68-70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2页 |
·大豆组织中糖代谢产物含量分析 | 第71-76页 |
·大豆组织中转化酶活性分析及GmCInvs的表达 | 第76-79页 |
·大豆组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分析及GmSPSs的表达 | 第79-82页 |
3 讨论 | 第82-85页 |
·蔗糖含量对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82页 |
·Inv基因的表达及其对Inv酶活性和糖代谢物的影响 | 第82-83页 |
·SPS基因的表达及其对SPS酶活性和糖代谢物的影响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大豆转化酶基因GmCInv1和GmClnv2的拟南芥转化及初步功能分析 | 第85-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供试材料 | 第85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5-87页 |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87页 |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感受态 | 第87-88页 |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88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88-89页 |
·拟南芥缺失突变体cinv1(SALK_095807)的PCR确认 | 第89页 |
·拟南芥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及缺陷体植株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9页 |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研究 | 第89-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6页 |
·拟南芥cinv1缺失突变体的选用与确认 | 第90-92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2页 |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鉴定 | 第92-93页 |
·转基因拟南芥中AtCinv1、GmCInv1及GmCInv2的表达量分析 | 第93-94页 |
·转基因拟南芥转化酶活性分析 | 第94-97页 |
·转基因拟南芥蔗糖及葡萄糖含量分析 | 第97-100页 |
·转GmCInv1及GmCInv2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转GmCInv1及GmCInv2对拟南芥耐逆性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9页 |
·拟南芥缺失突变体在植物遗传研究的应用 | 第106-107页 |
·大豆CInv基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 第107页 |
·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大豆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GmSPS1和GmSPS2的拟南芥转化及初步功能分析 | 第109-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供试材料 | 第109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9页 |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09页 |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感受态 | 第109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109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109页 |
·拟南芥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09页 |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研究 | 第109-11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0页 |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鉴定 | 第110-111页 |
·转基因拟南芥GmSPS1及GmSPS2表达量分析 | 第111页 |
·转基因拟南芥SPS酶活性的变化 | 第111-112页 |
·转基因拟南芥蔗糖含量的变化 | 第112页 |
·转大豆SPS基因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3 讨论 | 第114-117页 |
全文结论 | 第117-119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7页 |
附录 | 第137-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