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第一章 劳森氏胞内菌研究进展 | 第12-32页 |
| 1 前言 | 第12-13页 |
| 2 病原学 | 第13-14页 |
| 3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 4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 5 病理变化 | 第15-19页 |
| 6 致病机制 | 第19-23页 |
| ·感染的早期事件—定植 | 第19-20页 |
| ·对宿主细胞的附着 | 第20页 |
| ·细胞入侵 | 第20-21页 |
| ·对胞内液泡的逃避 | 第21页 |
| ·细胞内增殖和细胞间传播 | 第21-22页 |
| ·细胞增殖 | 第22页 |
| ·免疫反应 | 第22页 |
| ·细胞内细菌的持续存在 | 第22-23页 |
| ·感染细胞的传播和转移性扩散 | 第23页 |
| 7 检测诊断方法 | 第23-24页 |
| 8 治疗与预防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2页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2-64页 |
| 第二章 劳森氏菌16SrDNA的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32-42页 |
| 摘要 | 第3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 ·毒株及被检样本 | 第32-33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3页 |
| ·引物设计 | 第33页 |
| ·细菌核酸的提取 | 第33页 |
| ·检测劳森氏菌套式PCR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反应体系特异性实验 | 第34页 |
| ·反应体系敏感性实验 | 第34页 |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4页 |
| ·序列分析 | 第34页 |
| ·PCR体系临床应用 | 第34-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PCR反应体系各成分含量优化结果及PCR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35-36页 |
| ·反应体系特异性试验 | 第36-37页 |
| ·反应体系敏感性试验 | 第37页 |
| ·PCR产物测序与分析 | 第37-38页 |
| ·样本检测 | 第38页 |
| 3 讨论与分析 | 第38-40页 |
| Abstract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劳森氏菌外膜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的高效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纯化制备 | 第42-52页 |
| 摘要 | 第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 ·菌株及表达载体 | 第42页 |
| ·实验动物及血清 | 第42-43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3页 |
| ·引物合成 | 第43页 |
| ·PCR扩增 | 第43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3页 |
| ·DNA片段的纯化回收 | 第43-44页 |
| ·T-1102载体构建 | 第44-45页 |
| ·载体DNA和目的基因的酶切、回收、连接 | 第45页 |
| ·细菌转化 | 第45页 |
| ·酶切鉴定 | 第45页 |
| ·诱导表达 | 第45-46页 |
| ·Western blotting | 第46页 |
| ·表达蛋白的纯化 | 第46-47页 |
| ·抗体制备 | 第4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 ·外膜蛋白基因的PCR扩增 | 第47页 |
| ·PCR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 ·重组表达载体Pet32-1102的构建 | 第48-49页 |
| ·重组载体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49页 |
|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49-50页 |
| 3 讨论 | 第50-51页 |
| Abstract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猪劳森氏菌抗体间接ELISA的建立与应用 | 第52-63页 |
| 摘要 | 第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抗原制备 | 第52-53页 |
| ·血清 | 第53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3页 |
|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待检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3页 |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53页 |
| ·一抗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3-54页 |
| ·二抗最佳浓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4页 |
| ·底物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4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54页 |
| ·与进口试剂盒检测的数据比较 | 第54页 |
| ·间接ELISA的临床应用 | 第5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及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的选择 | 第54-55页 |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55页 |
| ·血清作用时间确定 | 第55-56页 |
| ·酶标抗体二抗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6-57页 |
| ·底物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7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57-59页 |
| ·间接ELISA操作程序的确定 | 第59页 |
| ·与进口试剂盒检测的数据比较 | 第59页 |
| ·样本检测结果 | 第59-60页 |
| 3 讨论 | 第60-62页 |
| Abstract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全文总结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