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縮略符号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前言 | 第13页 |
1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奶牛子宫炎症的临床症状 | 第13-14页 |
·奶牛子宫炎症的诊断 | 第14-15页 |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机理 | 第15页 |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 第15-16页 |
·人为因素及饲养管理因素 | 第16页 |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第16-18页 |
2 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大肠杆菌血清型研究 | 第18-19页 |
·大肠杆菌系统发育组研究 | 第19-20页 |
3 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 | 第21页 |
·基于16S rRNA/DNA序列分析技术 | 第21页 |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 | 第21-22页 |
·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 | 第22页 |
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黏附素 | 第23-24页 |
·毒素 | 第24页 |
·外膜蛋白 | 第24-25页 |
·铁转运系统和溶血素 | 第2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一章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分离和血清型鉴定 | 第35-51页 |
摘要 | 第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试验动物的选择 | 第36页 |
·子宫黏液的采集、分级和体温的测量 | 第36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6-37页 |
·子宫黏液中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37页 |
·大肠杆菌的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37-38页 |
·大肠杆菌的氧化酶试验和生化鉴定 | 第38-39页 |
·奶牛子宫内大肠埃希氏菌“O”抗原定型 | 第39-40页 |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0-44页 |
·产后奶牛直肠温度比较 | 第40页 |
·产后奶牛子宫大肠杆菌的分离、镜检 | 第40-41页 |
·产后奶牛子宫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 第41-43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血清型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产后奶牛直肠温度检查情况 | 第44-45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45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和血清型分析 | 第45-46页 |
4 本章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ABSTRACT | 第49-51页 |
第二章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系统发育分析和耐药性研究 | 第51-73页 |
摘要 | 第51-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7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2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DNA的提取 | 第52页 |
·大肠杆菌系统发育组鉴定 | 第52-53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3-54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纸片法药敏试验 | 第54-57页 |
·统计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7-64页 |
·大肠杆菌的系统发育组电泳结果 | 第57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系统发育组分型 | 第57-59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第59-64页 |
3 讨论 | 第64-68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分型 | 第65-66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66-67页 |
·产后健康奶牛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67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分析 | 第67-68页 |
4 本章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ABSTRACT | 第71-73页 |
第三章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指纹图谱和毒力因子研究 | 第73-95页 |
摘要 | 第73-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7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74页 |
·大肠杆菌D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产后奶牛子宫大肠杆菌DNA的多态性扩增 | 第75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毒力因子检测 | 第75-77页 |
·统计分析 | 第7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77-85页 |
·奶牛分娩子宫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第77-78页 |
·产后奶牛子宫黏液性状分级及大肠杆菌RAPD指纹图谱分析 | 第78-81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第81-85页 |
3 讨论 | 第85-89页 |
·奶牛分娩子宫感染危险因素 | 第85页 |
·产后奶牛子宫黏液性状及大肠杆菌RAPD指纹图谱和血清型的关系 | 第85-86页 |
·产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分析 | 第86-89页 |
4 本章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ABSTRACT | 第94-95页 |
全文结论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