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外高校办学定位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高校办学定位研究 | 第12-15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第17页 |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二) 创新点 | 第17页 |
五、研究说明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内涵研究 | 第18-2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 办学定位 | 第18页 |
(二)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 | 第18-19页 |
二、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内容结构 | 第19-22页 |
(一) 理念层面的定位 | 第19-20页 |
(二) 行为层面的定位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甘肃省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现状 | 第22-30页 |
一、甘肃省高等学校的总体情况 | 第22页 |
二、理念层面的定位 | 第22-23页 |
三、行为层面的定位 | 第23-30页 |
(一) 总体发展目标定位 | 第23-24页 |
(二) 办学类型定位 | 第24页 |
(三) 办学层次定位 | 第24-25页 |
(四)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第25-26页 |
(五) 服务面向定位 | 第26-27页 |
(六) 办学规模定位 | 第27页 |
(七) 学科定位 | 第27-28页 |
(八) 办学特色定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甘肃省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一、办学理念相近,难以指导大学的个性化发展 | 第30-31页 |
二、总体发展目标定位过高,表述笼统 | 第31页 |
三、办学层次混乱,各高校之间分工不清 | 第31-32页 |
四、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很难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 | 第32-33页 |
五、服务面向定位模糊,缺乏行业特色 | 第33-34页 |
六、学科定位综合求全,专业设置雷同 | 第34-35页 |
七、办学规模贪大,办学条件“超负荷”运转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甘肃省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一、政府宏观管理政策的误导 | 第36-37页 |
(一) 政府放权不够 | 第36页 |
(二) 经费拨款机制仅以规模和层次为标准 | 第36-37页 |
(三) 评估体系单一 | 第37页 |
二、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 第37-38页 |
(一) 人才市场体制强调“学历本位” | 第37-38页 |
(二) 经济利益的驱使 | 第38页 |
三、高校自身准确定位的缺失 | 第38-40页 |
(一) 高校定位的主体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二) 行政权力的干扰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甘肃省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有效措施 | 第40-46页 |
一、政府优化宏观政策环境 | 第40-41页 |
(一) 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第40页 |
(二) 健全分类分层的拨款制度 | 第40-41页 |
(三) 重构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估体系 | 第41页 |
二、市场正确引导 | 第41-42页 |
(一) 创造能力本位的制度环境 | 第41-42页 |
(二) 建立人才供求信息发布制度 | 第42页 |
三、高校自身加强内部修炼 | 第42-46页 |
(一) 增强高校定位自觉 | 第42-43页 |
(二) 推进大学校长职业化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学期间研究的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