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视角下的就业效应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导论 | 第11-16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内容安排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15-16页 |
| 2 理论回顾、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说 | 第16-27页 |
| ·理论回顾 | 第16-21页 |
| ·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 | 第16-18页 |
| ·发展经济学派的迁移就业理论 | 第18-19页 |
| ·以就业为基础的产业集聚测度指标 | 第19-21页 |
| ·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 ·产业集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演进 | 第21-22页 |
| ·产业集聚的应用研究 | 第22-23页 |
| ·引入就业因素——集聚思想应用的拓展 | 第23-25页 |
| ·文献述评 | 第25-26页 |
| ·研究假说 | 第26-27页 |
| 3 贵阳产业和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 ·基本概况 | 第27-33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7-28页 |
| ·就业密度 | 第28-32页 |
| ·产业集中度 | 第32-33页 |
|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趋势 | 第33-36页 |
|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 第34页 |
| ·就业结构演变趋势 | 第34-36页 |
| ·就业效应 | 第36-39页 |
| ·就业结构效应 | 第36-38页 |
| ·就业增长效应 | 第38-3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产业集聚的就业吸纳机制:理论层面的考察 | 第41-53页 |
| ·假设条件 | 第41-42页 |
| ·理论分析框架 | 第42-49页 |
| ·消费者行为 | 第42-44页 |
| ·厂商行为 | 第44-46页 |
| ·两地区均衡分析 | 第46-49页 |
| ·假设放宽及劳动力市场搜寻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产业集聚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贵阳的证据 | 第53-72页 |
| ·产业集聚度的分析 | 第53-57页 |
| ·数据来源与测度指标的选取 | 第53-54页 |
| ·行业区位商 | 第54-57页 |
| ·行业面板数据模型 | 第57-67页 |
| ·模型简介 | 第58-59页 |
|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 ·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 第60-63页 |
|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 ·基于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再分析 | 第67-71页 |
| ·协整检验 | 第67-68页 |
| ·模型构建 | 第68-70页 |
|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2-77页 |
|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72-76页 |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 ·政策启示 | 第73-76页 |
|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简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