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油藏描述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6-10页
前言第10-12页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0页
   ·研究内容第10-12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2-14页
第二章 地层对比第14-18页
   ·地层层序第14页
   ·对比方法第14-16页
   ·对比结果第16-18页
第三章 微构造研究第18-27页
   ·地震解释第18-20页
   ·构造特征第20-22页
     ·边界断层特征第20-21页
     ·含油断鼻特征第21-22页
   ·微构造特征第22-27页
     ·小断层识别第23-26页
     ·微幅构造研究第26-27页
第四章 测井解释第27-36页
   ·资料情况第27页
   ·环境校正第27-28页
     ·曲线标准化第27-28页
     ·自然电位基线校正第28页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第28-30页
     ·岩心归位第28页
     ·泥质含量模型第28-29页
     ·孔隙度模型第29页
     ·渗透率模型第29-30页
     ·含油饱和度模型第30页
   ·油层模型第30-34页
     ·油水层响应特征第30-31页
     ·油层模型建立第31-34页
   ·参数检验第34-36页
第五章 沉积微相划分第36-50页
   ·研究思路第36-37页
     ·岩、电划分标准第36页
     ·单井亚相、微相划分及综合分析柱状图件编制第36-37页
     ·沉积亚相、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第37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37-38页
   ·相识别及相序列第38-42页
     ·三角洲相第38-40页
     ·曲流河沉积相第40-42页
   ·单井相分析第42-43页
   ·沉积相分析第43-50页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第43-47页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第47-50页
第六章 储层预测第50-62页
   ·技术方法与研究思路第50-51页
   ·地震属性分析第51-52页
   ·地震资料反演第52-59页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第52-53页
     ·反演方法优化第53-55页
     ·地震资料反演第55-59页
   ·储层展布特征第59-62页
第七章 三维地质建模第62-69页
   ·地质建模概述第62-63页
   ·地质建模算法第63-64页
   ·建模范围及基础数据第64页
   ·建模流程第64-65页
   ·构造建模第65页
   ·岩性建模第65-66页
   ·储层参数建模第66-67页
   ·模型检验第67-68页
   ·模型应用第68-69页
第八章 储层特征第69-77页
   ·储层展布特征第69-71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第71-75页
     ·渗透率纵向非均质特征第72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72-73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73页
     ·砂体的连通性及平面非均质性第73页
     ·非均质性的综合评价第73-75页
   ·储层分类第75-77页
第九章 油藏开发特征第77-86页
   ·开发简况第77-79页
   ·油水运动规律第79-82页
     ·注水见效特征第79-80页
     ·含水上升规律第80-82页
   ·注采能力第82-83页
     ·采油能力第82-83页
     ·、注水能力第83页
   ·注采压力系统特征第83页
   ·水驱动用状况第83-84页
   ·措施效果评价第84-86页
第十章 数值模拟第86-96页
   ·数值模拟研究第86-87页
   ·历史拟合第87-89页
   ·剩余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第89页
   ·油藏开采界限研究第89-93页
   ·加密调整方案第93-96页
第十一章 综合评价第96-101页
   ·油藏富集特征及规律第96-98页
     ·油藏控制因素第96页
     ·油藏分布特征第96-98页
   ·油藏生产特征的地质影响关系研究第98-101页
     ·注水见效井分析第98-99页
     ·分井区生产特征分析第99-101页
结论第101-103页
 建议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详细摘要第106-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木152区块剩余油及挖潜技术研究
下一篇:梨树断陷构造特征及构造样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