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152区块剩余油及挖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和进展 | 第8-9页 |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9-10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况 | 第10-13页 |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0-11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0-11页 |
·储层特征 | 第11页 |
·流体特征 | 第11页 |
·油藏特征、油水界面 | 第11页 |
·开发历程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储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3-20页 |
·对比原则及方法 | 第13-14页 |
·组分对比与划分 | 第13页 |
·油层组、砂组和小层划分 | 第13-14页 |
·对比方式 | 第14页 |
·标准层的选择 | 第14-17页 |
·小层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 第17页 |
·对比细分结果 | 第17-18页 |
·对比准确度检验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的划分与识别 | 第20-42页 |
·沉积微相的识别与划分 | 第20-21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地质区域演化特点 | 第21-23页 |
·地层特点 | 第21-22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2-23页 |
·沉积微相模型 | 第23-28页 |
·沉积微相组合模式 | 第28-34页 |
·砂质辫状河砂体模型 | 第28-29页 |
·曲流河砂体模型 | 第29-30页 |
·低弯曲分流砂体模型 | 第30页 |
·顺直分流砂体模型 | 第30-31页 |
·河间砂体模型 | 第31-32页 |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砂体模型 | 第32-33页 |
·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砂体模型 | 第33页 |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砂体模型 | 第33-34页 |
·单砂层沉积砂体展布特征 | 第34-35页 |
·储层的非均质性 | 第35-42页 |
第四章 剩余油挖潜方案 | 第42-52页 |
·动态分析法 | 第42-45页 |
·油井分层产量确定 | 第42-44页 |
·水井分层注入情况分析 | 第44页 |
·含水分层分布状况图 | 第44-45页 |
·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在平面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 | 第45页 |
·在层间、层内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 第45页 |
·在井间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挖掘剩余油 | 第46-49页 |
·完善注采井网,挖掘剩余油 | 第47页 |
·加强分层注水方案制定,挖掘剩余油 | 第47页 |
·采用调剖技术,调整平面、层内矛盾,挖掘剩余油 | 第47-48页 |
·应用堵水技术,挖掘剩余油,改善开发矛盾 | 第48页 |
·通过压裂提高日产能力 | 第48-49页 |
·打高效调整井,挖掘剩余油潜力 | 第49页 |
·剩余油挖潜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明显减缓 | 第49-50页 |
·地层压力上升 | 第50页 |
·老井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 | 第50-51页 |
·实现储采平衡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67页 |